|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5.7
1.阳货欲见孔子:“义”比“信”更重要。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想招揽孔子为自己做事,他让人给孔子送去一只小猪。根据儒家所倡导的《周礼》,孔子需要去见阳货还礼。孔子找了一个时间,趁阳货出门去拜谢。结果两个人在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跟你说话。一个人有能力、有本事,国家混乱,需要他,他却不出来做事,你认为这算仁吗?”孔子说:“不可。”“我知道你内心当中是愿意出来做官的,但是总是失去时机,你这样做算聪明吗?这不可以,时光流逝很快,你要再不干活,人就老了。”“我知道,那我便出来做点事情吧。”
坚持百分之百正直比坚持百分之九十九的正直容易。触犯法律和底线的事情会成为一个人一生中的污点。所以孔子的选择是,尽管阳货不断地引诱他,招揽他,而且跟随阳货的确能得到声望,但这并不是他所追求的。孔子内心选择拒绝,但他口头上会答应,这是义之与比,而不是言必信,行必果。
2.习相远也:只有修习才能变得更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看到了人的天资、禀赋、智商这些所谓的本性是很接近的,而修习慢慢的会让不同的人拉开差距。习,不仅仅是学习,还是接触、练习、熏陶。每个人所接受的信息,每天练习的内容,每天被熏陶的氛围,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
3.上智下愚:人不能放弃向上的机会。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有两种人没法教导,一种是上知——最聪明的人,最厉害的人。一种是下愚——完全封闭的人。上知,都有自己所领悟的道,无法改变;下愚,是完全封闭的人,对自己认知以外的一切事情全不听,他只是对自己所经历的,自我论证,自我循环。
4.小人学道: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权利。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对曰:“昔者言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到了武城,视察学生的治下。闻弦歌之声,代表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在学礼乐。让老百姓学礼乐,孔子觉得没有必要。子游作为县长,很严肃的对孔子说,我言偃以前也从夫子这听过一句话,您说君子跟小人都应该学高级的东西。一个人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如果有机会上一所很好的大学,修行养德,就会更加懂得关心别人,更加努力的为社会做事,这是君子学道的好处;即便是贩夫走卒,如果能够懂得道理、学礼乐,他也会成为一个有用之才,为社会建设做贡献。
孔子听完说,你们诸位听一下,言偃说的这个话是对的,我前面说的是开玩笑的,是我太放松了,抱歉。
5.末之也,已:无处可去也别与虎谋皮。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弗扰,在费县反叛以后,获得了一个短暂的成功,于是打算建立自己的政权,他想招聘孔子,说你来吧,孔子竟然动心了,“要不然咱去看看?”子路不高兴,说:难道你没地方去了吗?何必去公山氏那个地方呢?孔子说:他叫我去,难道是白来的吗?是随随便便的吗?如果他真的能够让我好好的有一番作为,我难道不能够在东方复兴周道吗?
6.子张问仁:经常反思自己的做事方法。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问仁,怎样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说,做事遵从五个原则,并能够将其推广到天下,就算是仁。张就说,你跟我讲讲吧,孔子回答:恭,宽,信,敏,惠。很可能孔子是在因材施教,子张的缺点大概是对他人不够宽厚,比较急躁,所以孔子跟他讲恭、宽、信、敏、惠。
如果你能够恭敬地对待他人,无论对待在上位的人,还是对待下位的人都能够保持礼仪,那就没有人侮辱你;作为管理者、领导者,要心胸开阔,在一定程度上容得下他人犯错,眼界高,肚量大,愿意跟随他一起做事情的人才会多;如果你跟着别人做事,要讲信用,说出来的话要能够做到,领导才会重用你,觉得你是值得信任的;机灵、聪明的人能够做出事来,成就一番事业;当你取得了一点成就,团队整个有了业绩的时候,要跟大家分享胜利的果实,让大家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团队就更容易管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