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5.4
1.有教无类:孔子最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平民的智力可以得到开发,平民也可以开阔自己的事业。即便平民受了教育也无法变成贵族,但能够有机会出将入相,有机会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通过推行教育,所有人都有机会变得更加优秀,教育最核心的应该是促使人的改变。
2.道不同不相为谋:目标一致是合作的前提。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如果两个人所尊奉的道不一样,所秉承的原则不同,就不要在一起谋划共事。
不要动不动就把这句话说出来,因为这句话一旦出口,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我们要学会对待他人宽厚一点,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
既不要总是以这句话来评判别人,同时也别忘了这句话的重要性。
3.辞达而已矣:好的语言艺术,是信、达、雅。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言辞能够精准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
我们对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信是准切,达是通顺、晓畅,雅,是得体、优雅。但对于孔子来说,行文说话做到信和达就够了。
一个人说话、写文章,能够做到文辞达意而止,不以富丽工整为目的,不需要花里胡哨。这就是孔子的行文标准。
4.固相师之道也:待人接物,怎样做到让人如沐春风。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出自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之道也。”
这一节描述的是孔子的待人接物。师冕是一个乐师,而春秋的是春秋时候的乐师大部分是盲人。师冕去见孔子时,孔子迎出来。到了台阶前,孔子提醒他这个地方是台阶。就座时,孔子告诉他,现在要入座了。所有人都坐好,孔子给师冕逐一介绍大家的方位。
师冕离开后,子张跟出来问孔子,您刚刚展现的就是与盲人乐师交往的道吗?跟他们接触就是要这样嘛?孔子说,对,这就是帮助乐师们的方法。
通过这段话,我们能够看到孔子的不做作、不夸张,他待人接物很是适度,既尊重对方,又让对方感觉很自然。
孔子不仅在说话时表现得轻松自在,在行为上也表现得非常妥帖周全。虽然他不是盲人,但是能够体会到盲人的种种需求,这展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5.祸起萧墙:团队发展的前提是内部稳定。
季氏将对颛臾发兵,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跟孔子讨论这件事。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以往先王安排颛臾负责在东蒙山祭祀,而且他在咱们鲁国的邦域之内,是鲁国的属国啊。要打仗的话,应该对外,怎么打自己呢?”
冉有说:我们俩都不愿意,但是季康子特别想去打颛臾。
孔子说 周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本事,你就吃这碗饭,进入这个班列,当值做臣;做不了,不能够解决问题,就别当你就别当这官了。比如一个盲人遇到危险的时候,不去保护他,要摔倒的时候不去扶他,要引导盲者的想有什么用呢?现在季康子将要做这么危险的事,你们作为辅佐之臣不能劝阻,那你们有什么作用呢?而且你说的也对,老虎从笼子当中跑了出来伤人,宝贵的龟甲和玉石装在盒子里却被摔碎了,是谁的过错?难道能够说是笼子不够牢固,或者老虎和犀牛不温和?难道能说是盒子保护能力不够或者是龟甲和玉石不够坚固?这不是看守人出了问题吗?
冉有说,颛臾这个地方城墙坚固,易于防守,又靠近费县,现在不把他拿下来,今后可能会给季氏带来威胁。费县是季氏的边界,及时的家臣公山弗扰曾经在费县这地方盘踞、反叛过。
孔子说,君子最讨厌那些不说自己想要,还文过饰非,找很多借口来掩饰自己想要的人。我听说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不担心财富的多少,只要大家的财富差不多,国家就不容易乱;人口少不要紧,最怕的是不安定。如果我们国家内部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好,像季康子这样的人假如不去折腾事,不要有那么强的欲望,大家的财富基本是平均的,就没有所谓的穷人。如果我们是和睦相处的,就没有所谓的人少。我们和谐相处,安定团结,就不会打仗。我们以仁德治国,做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方的人自然就会被招来归附于我。既然把人招来了,就妥善安顿他们,让他们安定,在这个地方踏踏实实地生活下去。子路、冉有你们两个给季氏做家臣,不能让颛臾这样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人来归附;内部分裂,不能够保持安定统一,而打算在自己国家里面开战,以求解决问题。我担心季孙氏最大的威胁根本不是颛臾这样的小地方,而是在鲁国内部。
祸起萧墙之内,就是灾祸从国家内部引发。季孙氏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家陈叛乱。
孔子表面上是在批评他的学生冉有和季路,实际上讲的是近悦远来的道理。近者悦,远者来,实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就是孔子的政治理念。
6.天下有道:遵循管理制度,才能走得更远。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说,如果天下有道,政治清明,那么制定礼乐、征伐战略,都是由大夫来主持。如果天下无道,整个世道乱了,那么礼乐征伐则由诸侯把持。如果礼乐征伐都是从诸侯出的。最多传下来十代,差不多就没有了。
季文子得政以后,到桓子也就是五世,最后他们被家臣阳虎所囚。阳虎权倾一时,基本上到第五代也就不行了。像阳虎这样的人造反,最多三代,一定消亡。
孔子分析,如果天下有道,那么政权不会落到大夫手里;如果天下有道,老百姓也不可能议论纷纷,没有那么多糟糕的言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