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4.26
1.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有一天,孔子突然说了一句:“没人了解我。”子贡就问他为什么发这样的感慨。孔子说他没有抱怨过老天,也没有埋怨过他人,从底层开始,下学人事,上达天命。能够了解他这一番良苦用心的,能够知道他的修为境界的,可能只有老天了吧。
2.道之将行也与,命也:无关紧要的事情别放在心上。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是孔子的学生,后人将公伯寮从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当中除名了,因为公公伯寮曾经陷害孔子,卖师求荣。子服不是孔子的学生,但有人认为,他称得上是孔子的学生,因为他非常维护孔子。
公伯寮到季孙氏处说子路的坏话,污蔑子路,而且这些话有可能还会对孔子不利。子服景伯得知,跑来给孔子通风报信,他说虽然季氏听信谗言,但对于公伯寮这家伙,他有办法将其杀了,让他曝尸街头。
孔子说,如果我们的道能够实行,这是命,如果我们的道不行,要被废弃掉,这也是命。公公伯寮能够对命产生什么影响吗?最多是跳梁小丑路过而已,不必对他太在意。对于公伯寮诬告子路的事情,孔子觉得这根本犯不着用杀人去解决。孔子认为,公伯寮对自己命运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这是孔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3.贤者辟世:避开对自己不好的环境。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认为,一位贤者,当知“四避”,方能使自己避开痛苦和烦恼。“四避”分别是:辟世,避开乱世;辟地,避开危险之地;辟色,避开不好的脸色;辟言,避开恶言恶语。
孔子说,作者七人矣,《论语》中有七位隐士: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这些都是讽刺过孔子的隐士。
4.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在石门住了一晚,石门是鲁国的外城门,负责早上开门的小吏叫做晨门,他问子路从哪里来。子路回答:我是从孔家来的,晨门说,就是那个明明知道做不到,还要拼命去做的人吗?
他对孔子的评价太精准了,可谓孔子的知音。对隐士而言,他们的行为叫做知其不可而辟之,但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孔子与别人最大的区别。孔子提倡四辟,但他自己却选择了那条最难的路。
5.子击罄于卫:孔子为什么不选择当个隐士。子击罄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的时候,在一个闲暇的日子击罄。一个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过,听到孔子击磬。他说:敲的人应该是有心事吧。过了一会儿,他又说:俗了俗了,硁硁作响的声音是不行的,别人不了解你,你就好好的过你自己的生活不就行了。最后这个人说:如果河水特别深你,你就穿着衣服蹚水过去;如果河水不深,那就把衣服撩起来走过去。世事已然如此,你应该知道深浅,如果能够洁身自好,就洁身自好,如果条件不允许,难免被淋湿,也是自然的事情,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荷蒉的人认为很多事情都不必纠结,愿意出来做事情就做,不愿意做事情就避开。
孔子听完之后说,国剧:这人说话真,说的这么容易,对于这个人的评述,我无话可说了。
6.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古人守孝三年的原由。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子张问孔子《尚书》上记载,高宗在守孝期间,三年不言,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不止高宗一个人,古时候的人遵守礼法,在守孝时都不说话。国君去世以后,继位的儿子在守孝三年时间内会把整个权利交给大臣,无心理政,这代表孝。
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前三年,父母要一直守着孩子,所以孩子为父母守孝三年也是应该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