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4.23
1.管仲相桓公:人要学会与自己和解。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对于管仲的讨论继续。子贡也跟子路一样,向孔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子贡说,管仲肯定不算什么好人,你看主上被杀后,他偷生也就算了,竟还去给自己的敌人当宰相。
孔子说管仲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匡扶天下,我们直到今天都受惠于他。孔子认为,正因为管仲帮助齐桓公一匡天下,让华夏民族一直对外,我们才不至于变成被发左衽人的野蛮人。因此,管仲是仁的。
孔子的意思是,子贡和子路所说的非仁,就像普通的匹夫、匹妇,为了一点小小的信用,在没人知道的山沟里上吊自杀,谁知道他们?孔子倡导的是不为了一点点面子和所谓的义气,就忘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与小信相比,大仁才是更为重要的。为了天下的大义,要能够忍辱,能够与自己和解,与对手和解。管仲并不是偷生,而是为了天下苍生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
2.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大度、无私是领导者的基本涵养。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公叔文子与自己的家臣僎同升诸公,也就是一起被提拔。孔子听到之后说公叔文子配得上“文”的谥号。
单独一个文字属于第一级的谥号,是表达非常高的褒奖,公叔文子的谥号是文,这是表达对他极高的赞颂,意味着它具有经天纬地的才华,宽宏博后的德行。通过他举荐自己的家臣与自己一起于朝堂上并肩而立,平起平坐,能够看出他的气量。
3.仲叔圉治宾客:识人善用是一项才能。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此时季康子比较年轻,经常来向孔子请教,让孔子给他讲路上的见闻。这次,他们说起了卫灵公无道,宠爱南子,家族关系很差,导致卫国大乱的事情。季康子问:“如果是这样,卫国为什么还没有彻底灭亡?”
孔子说,孔文子帮他接待外宾,祝鮀负责祭祀工作,王孙贾负责治军。一个国家在外交上稳定,宗庙祭祀照常进行,也就是内在精神层面稳定,将军治军有方,军队战斗力稳定,有这三个人帮他管理国家,卫国怎么会消失?
季康子这个问题换一种说法,其实是既然道德修养很重要,那为什么像卫灵公这样道德修养不怎么样的人,国家也能发展下去,孔子把问题厘清,告诉季康子,卫国之所以目前还能维持,不是来自国军的修养,而是来自他识人善用。
4.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如何判断别人是否在吹牛。子曰:“其言不怍,则为之也难。”
一个人没有亲身经历过某件事情,就不知道其中的困难,缺乏敬畏之心,所以才会轻易的讲出容易二字。当一个人把话说的太满时,就很难把事情做好。
孔子喜欢刚毅木讷的人,他欣赏的人,要“临时而惧,好谋而成”。
5.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告不敢不告也:孔子请求讨伐陈恒。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这件事发生在孔子晚年,此时的孔子已经退休了。在这一年,颜回也去世了,这时发生了一件国际大事,陈成子弑简公。陈成子名恒,即田恒,田恒篡位,杀害了齐简公,史称“田氏代齐”。陈恒子杀了简公,孔子听到后沐浴更衣,穿戴整齐来上朝,见到鲁哀公后,孔子说陈恒弑其君,不合乎义,我们应该发兵。鲁哀公让他找三行桓,孔子立刻就行动了。他向三家提出自己的请求,但三桓的态度是作壁上观。鲁国本来不算强大,怎么能兴兵去管齐国的事呢?孔子再次说,我做过大夫,拿过这份俸禄,那么该说的话,我一定要说,这是我的责任。
为什么孔子了不起?他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明知道跟三家提出这样的请求是无效的,是一定会被拒绝的,但他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他必须去说。从这件事情中,我们能够看到他的操守和勇气。
6.勿欺也,而犯之:什么情况下可以对领导有话直说。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孔子如何侍奉君主,如何与国君相处。孔子说,你不要欺骗他,不要说假话,不要跟他耍手段;可以有话直说,犯颜直谏,敢于逆龙鳞,说一些他不爱听的话。
有心机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耗费心思,用尽招数。但子路明显是个没有心机的人,勉强让他婉转处事,他肯定摸不着头脑。所以孔子不建议子路学习迂回的技巧,干脆让他直来直去,只要做到不冒犯君王就好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