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4.22
1.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创业好,还是做高管好。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腾、薛大夫。”
孔子说,孟公绰的修为很好,做赵、魏家族的家宰是绰绰有余的。孟公绰的德行和能力,在大国里担任家臣是绰绰有余的,但让他去腾、薛这样的小地方做官,是做不了的。
人是具有弹性的,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愿意刻意练习,愿意成长,一定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每个人都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2.成人:脚踏厚土,仰望星空。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孔子什么叫做成人。在古代,成人就是完人的意思,子路问的是一个人,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我们很难给成人下一个定义,但是也可以总结出成人的一些特征:不需要整天跟别人说明自己、解释自己;不会急于撇开责任,不会总是讲我没错、这不怪我;不过于在乎与面子有关的事;有较高的自尊水平,自我认可不脆弱,不会轻易被伤害;把目光放在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上,而不是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孔子是这样回答子路的。像藏武仲一样聪明、有智慧,像孟公绰一样,没有过分的欲望,像卞庄子一样勇猛,向冉求一样多才多艺、爱学习。孔子认为,有知、不欲、有勇、有艺还不足以称作成人,还要教人礼乐。让这个人的外在有恰到好处的修饰,这个人才算是人格完备了。
子路说夫子的要求太高了,其实也不必这么费劲,只要能够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可以算作成人。不要见利忘义,要有底线,遇到危险的事,要能够舍生取义,哪怕长期处于困苦之中,也不忘记自己的平生之志。
3.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与人交往的原则。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公叔文子是魏国的贤达人物。有人说公叔文子的特点是不言、不笑、不取,也就是不苟言笑,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公明贾是魏国的大臣,孔子问公明贾:公叔文子以上的特点真的吗?公明贾说,传的有点夸张了。公明贾说,夫子不是不说话,而是他说话恰到好处,到了该说的时候他才说话;他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感到开心才笑,所以人们也不讨厌他的笑;不是不能拿东西,而是拿东西要符合义,这样人们就会觉得他拿也是应该的。
孔子说是这样啊,真的是这样吗?孔子似乎不太认同,或者说不太相信。
4.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孔子评价臧武仲。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臧武仲也是鲁国非常重要的一支贵族,他凭借防邑来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去接续他的血脉和名位。他在防邑布了重兵,以此来跟鲁君谈判。孔子说,虽然他自己说这不是在要挟鲁君,但客观来讲,既然不是要挟,为什么要在私邑驻军,孔子不太相信藏舞种的话。
5.齐桓公正而不谲:孔子赞美齐桓公。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认为,晋文公谲而不正,狡猾而不够正派;齐桓公正而不谲,用的是光明正大的方略。晋文公挟天子以令诸侯,齐桓公是尊王攘夷。
6.桓公九合诸侯:孔子再次赞美管仲。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和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人,如其人。”
齐桓公对管仲可谓深仇大恨,在掌权之后,他杀了公子纠,打算杀管仲时,却被鲍叔牙阻止了。不仅如此,鲍叔牙还劝齐桓公重用管仲。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之后的几十年里,管仲帮着齐桓公治理国家、尊王攘夷、九合诸侯。
子路认为,桓公杀了公子纠,对管仲来说,他的主上死了,而他却苟且偷生,这人不忠诚,不算仁。孔子说,齐桓公能够九次召开诸侯大会,不是靠武力要挟,而是靠威信,这和管仲的治国能力分不开。
作为一个君子,最关键的是看大节,看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做出了贡献,对老百姓是不是有好处,行为方式是否合乎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