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4.12
1.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非常忧愁的感叹: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和兄弟在一起,而我一个兄弟都没有,孤身一人。司马牛的三个兄弟在宋国造反,他没有参与其中,独自跑到了鲁国,跟着孔子学习,很多时候他都会感觉到忧虑,即羡慕别人兄弟有爱,也怀念自己的家乡。
子夏说,我听过一个人总是满腹忧虑,是没有用的,这是由天命决定的,天命给你多少,你就得到多少。子夏并不是真的认为一切都由天命决定,而是希望司马牛的心中稍微有一点天命的概念,明白有些事情是我们自己不能左右的,就可以把心放宽些,减少焦虑。
交朋友要能够更加细心一点,讲究周到的礼数,推己及人,就可以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浸润之谮,服受之愬,不行焉:小心枕边风。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有一天,子张又来问孔子什么叫明智,孔子说,如果你能够做到受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也不轻易做决断,不随便的去行动,这就叫做明。
浸润之谮,指的是像水一样浸透在你身边的谗言;肤受之愬是指贴近肌肤,让人能够感受到的诬告。
孔子又强调了一遍,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明智,还意味着有远见。周围人的态度像水一样浸透在你身边,很可能会影响你对一个人、一件事情的判断。
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任是管理的基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粮食要充足,军队要强大,还要保证老百姓对政府有足够的信任。
子贡接着问,如果一个国家因为现实条件不允许,无法同时做到这三样,哪一样可以去掉?孔子说,可以先去兵。子贡又问,假如真的穷途末路,连这两者也要舍弃一个呢?孔子说,宁肯吃不饱,也要让百姓相信政府。
子贡的问题比较极端,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孔子认为,如果必须删除一个条件,可以减少军备的投入,这样也不够,那就在食物上减少一些,但无论如何国家的信用不能没有,否则,有再多的兵,有再多的粮食也没有用。
4.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外在修养的重要性。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贡对身为大夫的棘子成说:可惜啊,像你这样的夫子,竟能够这样说君子,你的舌头随便一弹,把一句话说出来,四匹马拉的车都追不上,后悔都来不及了。文和质其实是一回事,是紧密关联的。外在的表现,是一个人内在的反应。
虎豹的皮毛当然比犬羊的皮毛昂贵,但是如果两者都把毛去掉,把它们放在一起时,就分辨不出哪个是虎豹的皮毛,哪个是全犬羊的皮毛了。虎豹皮毛上的斑纹可以向人们展示它的内在,谁能说这个纹路没有价值呢?
5.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管理国家的底层逻辑,是藏富于民。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有一天问有若:年成不好,大家没饭吃,用度不足,这时候该怎么办?有若给哀公出主意,说:何不用彻这样的税法呢?有若说,如果有年饥就减少税赋,收一成说就够了。鲁哀公说,我平常收两次成都不够用,你怎么能让我只收一成税呢?有若脾气还比较好,他说,如果老百姓能吃饱饭,手里的钱多了,国君怎么会没钱花呢?假如老百姓手里没钱,国君的钱又从哪儿来呢?这就是藏富于民。
6.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情感偏激会带来什么后果。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子张问孔子什么叫崇德、什么叫辩惑。孔子说:主忠信,以忠信为根本,将忠信作为做事的原则;徙义就是依据义来进行改变。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句话揭示了人们痛苦拧巴的原因,因为你在判断一个人时,只是以自己的情感为中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