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樊登讲论语下》读书笔记4.13

(2022-04-15 16:22:17)
分类: 读书笔记

《樊登讲论语下》读书笔记4.13

2022.4.13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确的关系,是各安其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被考证大约是在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君要像君的样子,臣要像臣的样子,父要像父的样子,子要像子的样子。用一句话概括叫:各安其位。

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齐景公已经失政了,齐国的大权将旁落在国君的家臣田氏的手里。听了孔子的话,齐景公觉得了不起,觉得孔子是知音,他说,如果君不能够坐在君位上,臣不像臣子的样子,父不能像父亲那样,儿子不能像儿子那样,就算国家再富有,有再多的粮食,我也吃不着呀。

在家庭中,每个人都要扮演自己的角色,要呆在自己应该呆的位置上,这是非常重要的。

2.子路无宿诺:子路的断案能力。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片言折狱,指的是只听一面之辞,或者听两方说几句,就把案子断了,意思是能够做到片言折狱的人,可能就是子路了。子路无宿诺的意思是,子路说一不二,承诺别人的事,立刻就能够办到。

在过去的宗法社会中,一个像子路这样断案子的人,判断一件事,靠的是信任,是威望,是良心,因为当时人少,地方小,矛盾少,大家的诉求简单,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式也都单一。

3.必也使无讼乎:学会进行第三选择,减少矛盾和争辩。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关于听讼这件事,虽然我做过大法官,但我断案能力一般,跟普通人相比,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做大司寇的时候,我的目标是没有人打官司。

所谓第三选择,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都能够后退一步,达成一个更公允的目标,彼此认可后,自然就不会再争辩了,这就叫做必也无讼乎。

4. 居之无倦:警惕思维的惯性。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来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居之无倦,就是为官者能够不懈怠的主动思考,行之以忠——做事的原则是表里如一。孔子告诉子张,在当官的过程中要能够减少惯性思维和行为,减少机械化,流程化,官僚化,做事的时候,秉承一颗忠心,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情,而这就是为政之道。

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做学问的方向。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这句话与《论语.雍也》中的一句是一模一样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只是博学,没有外在条件的约束,很有可能流于放荡,但是如果只是约束而没有博学,有可能会导致太过谨慎,畏首畏尾,如果能够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是做学问的方向,也是中庸之道。

6.君子成人之美:美与恶的分界到底在哪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要能够促成别人的好事情。我们在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时,要把握的原则是成人之美,而不是成人之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