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樊登讲论语下》读书笔记4.11

(2022-04-14 16:12:02)
分类: 读书笔记

《樊登讲论语下》读书笔记4.11

2022.4.11

1.何必读书:爱学习的人才更懂读书的意义。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做了季氏宰,有权有势,为了提携后辈,就想举荐子羔,让他去管费县,当个小领导。孔子说:你这是害人家。子路大大咧咧地说:“那里有老百姓,又有土地和谷物,为什么非要在这里读书学习呢,管好民人社稷不就行了吗?”

孔子骂子路是恶夫佞者,油嘴滑舌,歪理多,什么事情都能辩论一番。子路第一错误是目光短浅,只看到了当下立刻就能够获得的东西,没有看到长远学习对一个人的改造;第二,错误是过于实用主义,忽略了求职本身的乐趣;第三,错误是他并不认不识人善用,子羔并不适合做废仔,一个人德薄而位尊,就像是将人放在火上烤。

只有读书,能够让一个人穿越时间去与更多的人交流。跨越时空,思想才能打开,才能够形成更加丰富的神经元链接,才能够找到更加合适、中允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2.无语点也:美好的结果,离不开努力的过程。

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在一起。孔子说,我就是比你们大几岁而已,不要把我太当回事儿,你们平常总说别人不了解你们,如果你们想让我知道的话,你们觉得我应该知道些什么呢?今天各言其志,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立刻挺身,第一个表达自己的想法:给我一个千乘之国,这个国家旁边群敌环伺,周围大兵压境,国家里还有饥馑,人民没有饭吃,年成也不好,只要让我管,三年之内,我可以使得这些人有勇气,愿意打仗,内心的刚猛之气能够调动起来,做事也会遵守很多规矩。

孔子笑了一下,接着说:冉求,你呢?冉求说:一个长宽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管的话,三年,我可以让这个地方的人民富足,至于这个国家中的礼乐,要把这个地方教化得很好的工作,我可能还做不到,需要等到更厉害的人来实现。

孔子没有表态,接着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比其他人年轻一些,他说:我说的不是我现在能做到的事,我只是愿意朝这个方向去学习、去努力,学祭祀、典礼,为两个国家盟会制定礼仪,我愿意做一个小小的宾相,或者做一个主持人,把帽子带的整整齐齐。

孔子说:曾皙,你呢?曾皙此刻正在为孔子聊天弹琴伴奏,他并没有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情,而是弹得越来越慢,他要让音乐完美的收尾,最后铿的一声,把琴放下,站起来说:我跟三位同学说的还不太一样。孔子说:说出来也不要紧,不同也无伤大雅,大家都是随便聊聊各自的志向,你就说吧。曾皙说:暮春三月,大地回暖,大家把春天的衣服刚刚穿戴身上,开始出行,成年人五六个,带上六七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乡里乡党,或者是知己好友,一起出门,到沂水洗澡,洗完澡以后到舞雩台吹吹风,把身体吹干,我们一路唱着歌回家。这就是我的理想。

曾皙说完,孔子觉得找到了共鸣,长叹一声,说:我跟你一样,我的理想也是这样。对话结束以后,子路、冉有、公西华走了出来,曾皙留在后面跟孔子接着聊,说:这三位同学说的您觉得怎么样?因为孔子只表明认同曾皙的说法,并没有说到其他人。孔子不想多说,说:这就是每个人随便聊聊志向。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孔子解释说:想要治理好国家,靠的是礼,礼的核心是谦让,子路言语中却一点都不谦虚,所以我才笑他。在孔子的眼中,没有礼让的态度是无法治国的。

曾皙接着说:那冉求说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吧?”孔子说:虽然冉求看起来谦虚,但谈论的事情却很大,志向并不小,话语中透露的也不是谦虚谨慎的态度。曾皙说:公西华说的祭祀会盟这样的事,应该不是治理国家的事了吧?孔子说:宗庙会盟并不是寻常的事情,如果不是诸侯就没有这样的事,所以这肯定也是邦国大事。

孔子觉得前三个学生说的志向都有点大。在孔子看来,人的终极理想不需要有那么大的野心,我们做一切事的目的,是让百姓能够过上田园诗意的生活,这才是应该持有的理想。

3.天下归仁:换一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学生的提问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情、秉性、经历不同,孔子给的答案也不一样。在回答颜回的问题是,孔子给出了关于仁的一个非常高级的定义,叫做“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的根本,其实就是管好大脑,实现孔子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接下来说,人哪怕只有一天能够做到克己复礼,那么全天下就能够回归到仁德的境界,当自己能够做到克己复礼,是整个天下就复归于仁爱的境界。只要你能够把自己的内心管理好,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就能够感受到天下归仁。仁不是指秩序,而是指个人修养的境界,天下归仁是说一个人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发生了改变。

孔子秉持“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说一个人要观照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事做好,整个世界就好了。你要实现仁德的境界,只与你自己有关,与他人无关。

颜渊问孔子说,要想实现克己复礼,我的抓手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没有硬边界,人们一不小心就会越过他,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说错话,不知不觉地伤害人,不知不觉地去看无聊的八卦。

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第一步是觉知,第二步是接纳,第三步是改变。要做到克己复礼,就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敏锐的觉察力,不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的整个状态本身就是有微习惯决定的。

颜回很谦虚地说:我虽然天资有限,但我愿意将老师的话一生诵之。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自己,才能真正理解世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冉雍也来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你每天出门,都要像去见非常重要的客人,心中有他人,视他人如大宾,别人才会敬你如大宾;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像去参加祭祀一样虔诚而认真,先将自己的态调整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实践起来并不难,他的关键不在于讨好别人,而是理解自己:我做好我自己就行了,别人信服我,我高兴,别人不理解也没关系;我理解自己的需求,就能同样的推测到别人的需求;我不希望别人用强迫的手段令我屈服,所以我也不会将这种强迫是强加给别人。

孔子描述了做到这三件事以后的效果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拥有仁,便能安之若素,内心安定,做事情既对得起自己的内心,也能够遵守礼的要求,并且从来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能够做到无怨就接近于仁德了。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愿意把老师的嘱咐作为座右铭,一生实行。

5.仁者,其言也讱:说话做事要沉得住气。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要沉得住气,要忍住表达欲,说话慎之又慎。司马牛接着问:不乱说话,这就叫做仁吗?孔子说:如果我们知道做事情是有难度的,那么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难道不应该慢点,把嘴巴管的严一点吗?

其实孔子是告诉司马牛,仁者的基本行为是其言也讱,即便做到了这一点,还远远达不到仁的境界,但至少可以在通往仁的路上前进一步。这是孔子针对司马牛多言而躁的性格提出的劝诫。

6.君子不忧不惧: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既然仁的要求那么高,司马牛就想先学会怎么做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习惯性的追问:只要做到不忧虑、不畏惧就是君子了吗?

孔子给了司马牛一个切入点,但司马牛觉得这个点太小了、太简单,于是产生了疑问。孔子之所以希望司马牛不忧不惧,是因为司马牛内心不安定,经常惶恐而忧虑。

当一个人在自我反思时,问心无愧,他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想要做到坦坦荡荡,就要内内省不疚。当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不至于每天担惊受怕。不忧不惧,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内省,让自己问心无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