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4.7
1.后进于礼乐,君子也:从底层开始成长。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在《论语》中,“先进”代表着早先的文化。野人与君子是指一个人的出身,贵族叫作君子,贩夫走卒一类叫作野人。在当时,贵族能够继承家族的荣誉地位,直接当官,是先做事,再慢慢学习礼乐。而出身寒微的学生,他们一般是先学礼乐,再出来做事。
孔子认为,如果让他做选择,问他倾向于哪个哪种人,他更愿意用那些从底层慢慢成长起来的人,或者说他更愿意选择从底层开始慢慢学习,再出来做事的人。
有两个原因,第一,从底层慢慢打拼起来的人,是依靠学习而成长的,而因此,懂得学习的价值;第二,他们有实践的经验,更加了解民间的疾苦,更具备常识,更接地气。
在别人看来,孔子一定是上天派下来的圣人,否则他怎么会什么都了解呢?其实,是真实的,具有烟火气的生活教给了孔子那么多的道理。
2.皆不及门:被遗忘的老师。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孔子去世前的两三年说:“当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经历过苦难的那些人,现在已经不来看我了。”
3.孔门的“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是指一个人谨言慎行,安贫乐道,埋头苦干;入到言语科的是能够应答自如,适合做外交家的人;入到政事科的人是能够打理政事,可以去收税、打仗的人;入到文学科的是能够做学术研究、编撰文学典籍的人。
这并不是孔子认为的分类方法,因为孔子提倡君子不器,他不会将自己的学生分门别类。孔子希望学生都能全方位发展,不必定义哪些学生属于哪一类,不会给学生贴标签。
4.于吾言无所不说:学习的最佳路径。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孔子说:“颜回帮不到我,对于我说的话,颜回向来没有不高兴的,没有不听的。”他善于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经由自己回答,并且把知识内化。
从颜回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学习的最佳路径。人们在学习某个新知识时,遇到了不懂的东西,不要着急反驳、质疑、发问,而是先自己思考。自己思考,大脑就会产生摩擦,产生痛苦,最后再彻底想通的那一刻,才能真正感受到喜悦,也才能够真正记得牢固。
当一个人容易被情绪掌控时,他就是个孩子,能够跟情绪和谐相处,他就是成年人,成年人随时可以做到无所不说。
5.孝哉闵子骞:不同的格局带来不同的视角。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见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没有人对闵子骞是一个大孝子有怀疑。
所谓思维角度,就是格局和尺度。假如一个人将自己的格局和尺度定义为“我”,那么,他评判世界上的人好不好,不是看他人对社会的贡献,而是看对方对我好不好。
不妨在以后的生活里提醒自己,想问题的时候多找一些角度,找到不一样的出发点。也许对很多事情,你都能找到新的答案。
6.南容三复白圭:小心自己的语言。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三复白圭”,南容每天多次念叨这句诗,告诉自己要谨慎说话。南容在《论语》中大概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都是谨小慎微,爱惜羽毛的形象。他是贵族出身,品行又好,孔子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每当你想“仗义执言”的时候,先反思自己到底是在仗义执言,还是在发泄情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