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3.23
1.子不语怪、力、乱、神:成功者都是专注做好自己事情的人。子不语怪、力、乱、神。
很多八卦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怪力乱神。“怪”就是超自然的现象;“力”是施暴、强权、争斗;“乱”就是悖论、八卦、绯闻之类的事情;“神”指的是神出鬼没,鬼神系统里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孔子从来都不说,别人讨论的时候,他也不参与。
一个人管好自己的言谈举止很重要,语言会影响到思想,思想会影响行为,行为会影响习惯,习惯到最后变成命运。说话负责任,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不明白的不乱说,有争议的不妄论,不仁义的不宣扬。对怪力乱神孔子的原则始终是存而不论,可以有,但不讨论。
做好自己影响圈内的事,做好那些自己能做的、能够改变的事。
2.择其善者而从之:自律反熵而行的人才能具备成长型心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段话是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非常难。择其善者而从之,不仅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能明辨善恶,还得相当谦虚。如果不够谦虚,就不会对别的成就随喜、开心,也不会择其善者而从之。
熵增行为,通俗点理解就是不约束自己按照规范要求或者社会道德等做事情,想做什么做什么,怎么舒服怎么来。这类行为就好比把一个杯子摔碎,轻而易举就能做到。反熵行为与熵增行为相反,是有一定目的性的,让自己往好的方向改变的行为,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能力。反熵行为简单比喻一下,就是尽管工作一天很辛苦,但是回到家依然打理卫生,收拾房间。更通俗一点说,就是将摔得支离破碎的杯子重新制造成一个完好的杯子。尽管别人身上有缺点,我依然能看到他的某些优点,承认有比我强的地方,努力的向他比我好的方面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看到别人做了错事,第一反应是“哎呀,我也可能做这样的事,我有时候也有这样的苗头,我要把它改掉”。
3.天生德于予:只有心怀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创造奇迹。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大概是孔子六十岁的时候说的。孔子离开卫国去往陈国,路过宋国的时候被刺杀过一次。孔子在大树底下跟弟子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将大树伐倒,希望砸死孔子,未果。孔子便只好离开宋国,途中弟子劝孔子快点离开,于是孔子说了此话。伐树的动机更多的不是谋杀,而是羞辱孔子,将孔子赶出宋国。
上天把德行赋予我,我身上肩负着很多的责任,我需要去传播德行,上天自会厚待庇佑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叫天命,也叫使命感。使命感有时候会创造奇迹。
4.吾无隐乎尔:给自己怎样的定位,就能有多高的成就。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隐瞒没教的东西吗?我从来不隐瞒。我所有的行事方法、行为都在你们面前暴露着,从来不会有所隐瞒,这才是我孔丘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孔子是君子儒,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也是君子儒,君子儒以天下为己任。当孔子的愿景是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天下变得更好的时候,教三千多学生都未必够用,所以干嘛要隐瞒呢?这就是孔子跟其他很多老师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5.文、行、忠、信: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方法。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别人对孔子教学内容的总结。孔子教学生主要有四个大类的内容:文,知识和文化;行,身体力行、做事;忠,处事的原则,要忠诚;信,立身的准则,要讲信用。
孔子教的东西要远远超过文、行、忠、信,比如君子,比如仁等。孔子所教的内容,都蕴含着渊博的智慧。这句话概括得很具体,就难免窄化了孔子教的内容,孔子教的是人生境界和生活方法,文、行、忠、信尽在其中。
6.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放空自己,才能更上一层楼子。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把人分为圣人,仁人,君子,普通世人。在孔子眼中,能成为圣人的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都是当权的人。孔子说自己不是圣人,也见不到圣人,能够见到君子就觉得不错了。君子的标准是一个行为层面的标准,是可以看得到的。
孔子讲过自己没见过善人,孔子说的善人等同于仁人,是能够达到仁的境界的人。
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有恒者,想成为一个君子,你得能够把亡和有、虚和盈、约和泰对立统一起来,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