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3.21
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一顿饭就能看清人的素养。子食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这是很感人的场景,孔子去参加葬礼,如果坐在服丧者的旁边吃饭,他从来不会吃饱。
孔子那个年代医疗、卫生水平很差,一个人可能会因为某个小病而失去生命,很多人便会视而不见,习以为常。但是经常参加葬礼的孔子并没有习以为常,没有漠视生命的无常。每一次参加葬礼,都以实际行动对死者及其家人表示尊重。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参加葬礼是很重要的一个社会活动,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灵魂和肉体,一个在空中,一个在地上,互相纠缠。
所谓知行合一,行动是认知的表现。在葬礼中只顾自己吃饭的人,必然不守礼法,缺乏真正的仁爱之心。
2.哭则不歌:乐观的人更能体会哀伤。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如果某天参加了葬礼,哭了,就不会再唱歌了,一整天安安静静度过。这是因为孔子感到难过,这也体现着他对生命的珍视。
从反面来揣测孔子在他的生活中,只要不参加葬礼,每天可能都唱歌奏乐,内心很快活。孔子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来自灵魂深处,并且能通过音乐找到快乐。
3.临时而惧,好谋而成:创业者不能靠勇气和热血,要有规则。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回总是被孔子捧在手心上,子路则经常被敲打。这一次,孔子跟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咱们两个人能够做到吧。孔子跟颜回多亲近!
“用之则行”,国军如果用人让我出山,我可以马上上任,没有任何问题;“舍之则藏”,得不到任用,能够心情很坦荡地回家修行、认真学习。
子路听到孔子夸奖颜回,可能有些小情绪,于是就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老师要去打仗的话,带谁去?这句话可能是说颜回身体羸弱,打仗肯定不行。孔子回答子路,怼得好狠。认为子路是“暴虎冯河”,做事情一味地凭勇气,过于莽撞。“暴虎”,老虎来了,徒手与之搏斗;“冯河”,指的是如果没有船、没有桥过河的时候,就直接从中间趟过去。孔子说自己不带这样的人同行。这种人“死而无悔”,从不觉得自己的生命有多么重要。孔子认为,人的生命很重要,不能轻易的处置自己的生命。
孔子欣赏的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做一件事情,要知道做事的责任和难度,之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地规划,把所有能想到的细节想清楚,尽最大努力做成这件事。
4.富而可求:创业应该把事情做到极致,而不是跟风。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果真的能够求到富贵,哪怕成为一个执鞭之士,我也愿意去做。执鞭之士被古人认为是低贱的差事。接着,孔子又说,若是求不到财富的话,我还是去做我想做的事,从心所欲,逍遥自在。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守住本心,把自己最爱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做到极致,把自己做成专家,这时候就有话语权了,这样才能成功。
孔子说的这句话,前半句是开玩笑,后半句是告诫我们要认真做自己喜欢的事,尽量把它做到极致。
5.子之所慎: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子最慎重、最小心认真对待的三件事:“齐”念zhai,同“斋”,是祭祀;“战”,是打仗、战争;“疾”,是疾病。
祭祀、战争和疾病,往往能影响人类历史的走向。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某些信仰、战争和疾病事件,已经给整个世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转折。
孔子对待这三件事是非常谨慎、非常睿智的。祭祀、斋戒,这种宗教方面的事情涉及人和天的关系,孔子认为,在看待人和天的关系上,要端正地对待天地、自然,不可无敬畏之心。战争,是人和生命的关系,战争总是剥夺别人的生命为基本手段来谋得其他目的,是非常残忍的一件事。疾病,是人和健康的关系。
如果能妥善处理信仰、战争、疾病的相关问题,让这三种最难控制的事物得以掌控,国家才能够沿着所设想的方向不断地前进。
6.三月不知肉味:怎样进入忘我的心流境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是一个爱吃肉的人,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切得不整齐,他不吃;肉做得不好吃,他也不吃。孔子讲究生活情趣,很有格调,喜欢音乐艺术。孔子听了《韶》乐,回去后三月不知肉味,吃饭都没味儿,发愤忘食,可见他对《韶》乐的痴迷程度,远远在吃肉之上了,判若云泥。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特别投入,深入钻研的时候,他会沉醉其中,物我两忘。
孔子最后感叹,没想到《韶》能给人如此的快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