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樊登讲论语上》读书笔记2.20

(2022-03-20 22:04:41)
分类: 读书笔记

《樊登讲论语上》读书笔记2.20

2022.3.20

1.子之燕居:对待家人应该和接待朋友一样谦恭。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每天下了班以后,退朝回家闲居的时候,舒畅而严谨的样子。

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状况、道德水准、个人修养,要看他下班的状态,看他回到家以后跟家人怎样相处。

2.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的偶像。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五不复梦见周公!”

有思想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偶像,孔子一辈子的偶像就是周公。为什么周公是孔子的偶像?周武王打下江山,周公辅佐治理天下,制定周礼。孔子信奉周礼,认为如果周礼能延续,用周礼来治理国家,整个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孔子在年轻的时候经常梦见周公,觉得这是很好的警示,这是孔子年轻时候的心劲儿。但此时,孔子感叹:我现在真的老了,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3.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怎样看准一个人。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物质的追求是最容易达到的,但又是最难以满足的。孔子提出志于道,就是要去追求真理,人生的目标要突破物质的束缚,进入到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律当中去。

据于德,“据”是凭借的意思,做事得有底线,德是行事的最基本准则和警戒线。

依于仁,一个人的行事方法,应该以仁作为依靠,这样才能利人惠己。

游于艺,“游”是广泛涉猎的意思,“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技艺中不断地磨练自己,提高自己。

孔子认为,做好这四件事便是正确的求学方向。

4.自行束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脩”是干肉,一束脩,即十条干肉。孔子说给我十条干肉,我没有不教的学生。,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他开启了一扇大门叫“有教无类”。

孔子这种广开方便之门的教育方法,是颠覆传统的,想要学习的人交十条干肉,通过教育学习,慢慢成为一个能干的人,一个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人。但孔子之所以强调他要收钱,是想让当政者安心,认识到这不是一股政治力量,而是一股教育力量。

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让人喜爱学习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一个人憋在心里的感觉,孔子说如果一个学生没有那种憋在心里边说不出来的痛苦和挣扎,没有认真的思考过问题,就不要着急的去启开他的思路。“悱”就是话到嘴边了,组织不好语言,表达不出来的那种感觉。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到这样的时刻,就不要跟他讲明白。

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老师培养一个孩子,最好的状态叫啐啄同时:鸡蛋要孵开的时候,小鸡在里面拿嘴啄蛋壳,外面的母鸡一看小鸡拿嘴啄蛋壳了,也啪的从上面啄一下,小鸡就出来了。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隅”就是桌子角,一张桌子有四个角,老师讲明白了其中一个桌角,学生若不能明白其他几个角就太不变通了,孔子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要动脑筋,学会自己推演。当他讲清楚了一个角,学生想不明白其他几个角的时候,孔子便不再往下讲,而是让学生好好体会他讲的第一个角,直到其理解后能推测其余的几个角为止。

孔子针对每一个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内在生出动力来,他才给点破,这样每一个学生会沿着自己的方向去更好地成长。

教育的重点和难题,在于如何看待和引导孩子的愤与悱,如何让一个孩子能够发自内心地想知道答案。教育不是注满一盆水,而是点燃孩子心中团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