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3.19
1.能近取譬:人人都应该拥有共情能力。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自贡这次的提问是做了一个假设,如果一个人能够救济天下百姓,能够让大家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这算不算是达到仁的境界了?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让老百姓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比人的境界还要高,这是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为这件事感到担心,连他们都做不到这一点。
如果你是一位仁者,就会用自己的事情来打比方,做到推己及人,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三十而立,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他,也能够意识到其他人也有这样的理想,希望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过上安稳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能够富有显达,也能够意识到别人也有同样的需求,这种推己及人的能力就叫做“能近取譬”。
如果我们只从温饱的角度考虑如何救济百姓,那境界算不得多高;但如果我们能够从“修己”的角度出发,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真正的创新离不开旧有知识体系。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是知识分子常用来自谦的词语,有人说“我述而不作”,意味着他把前人的东西综合起来传递给大家,并没有去创造新的东西。
“述而不作”,既可以代表一种治学的态度,传播的态度,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的方法。
“信而好古”是孔子经常说的词,他特别相信前人所写的东西。“好古”就是温故而知新。
孔子讲“窃比我于老彭”,“老彭”可能是指老子和彭祖,也可能单指彭祖。说明孔子认可自己的好古、好学。
3.学而不厌:延迟满足能力多强,成就才会有多高。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了如下三件事,对他不难。第一件事叫“默而识之”,就是能够积累知识,默习功课,能学到东西,还能够把它记在心里;第二件事“学而不厌”,就是学习起来永远都不会觉得满足,永远都不会觉得太多;第三件事“诲人不倦”,孔子教别人的时候不觉得累。
有恒者就是能够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的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就是有毅力的表现。
一个人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越强,越容易做成大事,延迟满足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很多人是一学就厌,一教别人就希望得到回报,没有好的回报,没有及时的反馈,马上就没有动力了,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很低。一些人做不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根源在于他们学或者教都是为了得到回馈,而不是享受学和教本身所带来的快乐。
学习本身就是目的,所以孔子能够做到不厌倦。如果一个人真的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教学的乐趣,那么就不会觉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什么难度。
4.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应该怎样审视自身缺点。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担心自己的德不能修:有一天不能认真对待我的道德修养,让自己不断提升;担心自己学之不讲:不愿意去讲学,不愿意去传授知识;担心自己闻义不能徙:获得了正确而有益的事情,却不能去接近、跟从;担心自己不善不能改:做错了事,或者有一些缺点,却不能及时改正。
孔子所担心的这四个问题,最大的难度和敌人就是惯性,当一个人在惯性中生活的时候,就会把错误是做正常。被惯性遮蔽,不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无法正确的看待自我,这是孔子的担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