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二十五讲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2014-12-29 20:03:44)
标签:
文化育儿儒释道情感教育 |
分类: 国学经典--儒释道传统文化 |
《孝经》第二十五讲
原文: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翻译:父慈子孝是天性,君义臣忠是父子关系的延伸。
讲解:父子之道是天性,叫做父慈子孝,不需要人教,天然的。君臣之道是父子之道的延伸,叫做君义臣忠,君对臣讲道义,臣对君讲尽忠。孝的内含集中体现在一个“爱”字和一个“敬”字,合起来叫做“敬爱”,离开了这两个字就没有“孝”可言。“爱”从哪里生出来呢?是从“利他”生起,“敬”又从哪里生出来呢?是从“感恩”生起。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互信,君义臣忠,夫唱妇随。父慈、兄友、友信、君义、夫唱,都集中体现了“利他”的精神,而子孝、弟恭、互信、臣忠、妇随,统统源自“感恩”。认真体会你就会发现,人的五伦关系,“利他”之中有“感恩”,“感恩”之中有“利他”;“利他”是因,“感恩”就是果;“感恩”是因,“利他”就是果。
今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对立、冷漠、甚至凶残,其实是五伦关系出了问题。为什么?第一、每个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第二、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关心,第三、每个人都不愿意去关心别人。第二条与第三条发生冲突,因为自己在别人眼里也是别人。所以,自己不愿意关心别人就等于别人不愿意关心自己,而第二条“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就不能成立。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与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什么意思?圣人就是有智慧的人,面对利益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结果总是得到最大的利益;遇到危险总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结果活下来的总是他,难道圣人没有私心吗?其实,他们正是用无私的方法来成就了自己。老子这一段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我才是真正的大我,无私就是最大的有私。天底下有几个人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去践行?所以,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真理,而是智慧和信、愿、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