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内圣外王”
(2015-02-23 20:20:08)
标签:
中华文化我执生命肉体本源 |
分类: 话语.文化 |
比较而言,中华文化对“智慧与担当”问题的思考很深刻,大大超出了西方“洞穴喻”的深度。其要义是:世界类似一个互联网,人与这个互联网链接的端口是“心”(音译为“阿赖耶识”),人的生命生成路径是“心—根身—器界”,人要通过“去我--忘我--无我”之途径实现对本源的回归。
在这里,心(阿赖耶识)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性范畴,它有三层构成,由内向外分别为:能藏、所藏和我爱执。能藏,即人与本源合一,人即万物,万物即人;所藏,即对人的多期生命行迹的存储;我爱执,即世界上本没有“我”,但人却总是执着于“有我”,这样的一种意向性。因为人总是执着于“有我”,所以,人很容易脱离“人与本源合一”的元状态,进而次生出一个“意”(音译为“末那识”)结构。而“意”内含“我执”和“法执”两种机制,其中,“我执”机制生成肉体,“法执”机制生成器界(自然和社会)。由此,一个具体的人及其所处于的外部世界便生成了。反过来,当一个人肉体消解,则“我执”和“法执”机制也相应不存;生命只能回到“我爱执”这一层;到此,以“我爱执”为支点,该人的所作所为便被聚缩到“所藏”层,并进而被存储,变成“所藏”的新内容;而这一新内容又将在“我爱执”的诱发下,次生出又一个新的“我”,这意味着,新一期生命开始了。
由此可见,一个个体生命的开始,新生的只是是肉体和对外界的认知;生命的结束,消失的也只是肉体和对外界的认知;而对于“心”来说,则有所变有所不变。变,指其“所藏”层,所藏之内容不断更新;不变,指其内核层“能藏”,永恒不变。人从哪里来?中华文化认为,从“心”之“所藏”层而来;人到哪里去?又回到“所藏”之层;生和死是什么?生和死就是“心”的“所藏”的不断更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本质就是打破这种生死周期的循环,去掉“心”之“我爱执”,清除“心”的“所藏”之内容,最终让“心”回到“能藏”的原状态(类似于“洞穴喻”中的洞外世界),即人与本源的合一。或者用现代话语说,“去除我”--“忘掉我”--“没有了我”,这就是中华文化所发现的世界的“至善”之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