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文化: “去我—忘我—无我”

(2017-01-21 22:52:10)
标签:

文化

佛学

道学

儒学

分类: 话语.文化

从内容上看,中华文化的核心框架是儒释道,体现为修心、养性和内圣外王的优秀传统;从渊源上看,中华文化根源于远古时代的古道教和上古时代的伏羲易道,之后有黄老之学传承,同儒学和佛学相互辉映发展,[1]集中体现为易、阴阳五行、中医、修心养性、天人合一等这些东方文明之精髓。分析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文明精髓,可以梳理出中华文化中关于人和社会历史的基本理念。

首先,中华文化中的佛学和道学强调“天人”、“合一”,核心理念是“去我”。在这里,“天人”即天和人的关系;“合一”即如何处理人与天的关系。关于这一问题,中华文化主要从两个层面探索,即佛学的形而上研究和道学的形而下研究。[2]不过,因为在中华文化的理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逻辑,即“形而上”主宰“形而下”,因此,佛和道两者比较,佛学对该问题的探索更根本,更具有代表性和实质意义。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佛学在这一问题上的理念。佛学的逻辑是:心(非肉体也非精神,音译为“阿赖耶识”,“心”是意译)是实体性、根源性存在,内含三种机制,即“万物本源机制”(能藏)、“记忆机制”(所藏)和“‘我’之意向性机制”(我爱执藏)。[3]其中,“万物本源机制”与宇宙万物相通联,是人能回到本源的基本通道。该机制处于心的核心部位。核心层的次外一层,是“记忆机制”,这一层不断覆盖核心层,由此造成人与本源连接的阻隔,即,“累世记忆”的负面性越多,人就越难以回到本源。心的最外层是“‘我’之意向性机制”,该层产生心的第一个衍生体“意”(音译为“末那识”,“意”是意译)。在“意”(末那识)这一衍生体中,内生两种意向性,即“我执”和“法执”[4],相应分别产生两个领域:“我执”产生“根身”(即肉体),“法执”产生“器界”(即自然界和社会)。至此,佛学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对世界的观察框架,即:心(本源)→意(末那识)人(根身)→社会和自然(器界)。这一框架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直接看,心是本源,人和自然界都是本源的次生结构,“本源”主宰“次生结构”;二是反过来看,人与自然、社会在本源上一体,人要想主宰自己和外部世界,必须回到本源(上述逻辑参见图示1中的下面部分)。由此,佛学追问一个终极的、形而上的问题,即:人从哪里来的?人应该向哪里去?佛学的思路大致如下:因为人、自然和社会都来源于本源性实体(阿赖耶识),且“本源的”主宰“次生的”,所以,人要想获得主宰地位,要想具有主体性,就必须回到本源。如何回到本源?如图1分析框架所示,人面临两种路径:一种是以“意”(末那识)为起点,继续次生出“意识和五种感官”,这意味着,“我”越来越显化,这是一种“本源(阿赖耶识)→本源有我(末那识)→自我(意识+五种感官)”之路;另一种是,以“意”(末那识)为基点,反向走,即去除“我”,逐渐走向无我,这是一种“本源(阿赖耶识)←无我←去我←本源有我(末那识)”之路。而后者,就是佛学提出的回归本源之路,其基本理念就是立足“去我”和走向“无我”。因为这一理念是中华文化的形而上部分,在逻辑上处于中华文化中的“主宰”地位,因此,这一理念本质上反映了中华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看法,即重“去我”,轻“有我”,最终求“无我”(体现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就是重“集体”轻“个体”,贵“成仁”轻“杀身”,等等)。

其次,中华文化中儒释道三家都强调“贵德”,“行善”,核心理念是“忘我”。所谓“贵德”,在道学和儒学中分别具有不同含义。在道学中,“道”意指本源,“德”是其在人身上的体现,展示为“仁义礼智信”五种结构性要素。在这里,人体“五藏”(中华文化对“心肝脾肺肾”及其超验功能的指称)类似于计算机硬件,[5]“五德”类似于这一硬件的软件。因为有“五德”,所以,人体“五藏”才得以有效运转,从而“五脏”得以健康,反之则反。而在儒学中,“仁义礼智信”则被称之为“五常”,是一种伦理规范,人有之则人格健全,无之或不全则人格不健全。可见,在中华文化中,无论是作为软件的“五德”还是作为伦理的“五常”,都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到了儒释道三家都共同倡导的“行善”,即三家都主张“利益他人”,在逻辑上,也就是“忘我”。如道学主张“积善”,用“上善”来“治水”。[2]其根据是,在内观中,可观测到细胞中有“善粒子”,该粒子多,人体符合自然之道,人生福禄康寿,反之则反。可以说,道学贵“善”源于它们认识到“向善”是“人的成长要符合‘道’”这样一种客观规律(关于这一点,道学和西方关于善的探索可以相互参照[6])。概言之,道学强调“贵德”是生命的基础,“行善”是生活的修为,二者共同构成人的社会生活的两大支柱,而在逻辑上,行善的本质是“利他”而“忘我”。

 


最后,儒释道三家都强调“无私”,“大公”,核心理念是“无我”。从黄帝时代起,社会便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道德经》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8]可见,黄老学说强调的是在人的终极追求上,一要无私,二要大公。所以如此,源于道学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道学认为:生命的核心部分是“精气神”系统,在“神”系统中,五神(支配人体五脏的机制)主宰五德和五藏,因此,生命的核心是五神的修养。以心神为例,心神主要分两个部分:积极的叫“丹元”,消极的叫“识神”。此外,还有一个本源的叫“本我之神”(该部分与元神通联),平时,两种心神居于心藏,工作地点在大脑。[9]当好的心神“丹元”去大脑办公之时,此时,人通过认识结构中的“思识”来认识世界,[10]此时,人摆脱了物欲限制、“我”之约束,看到的是世界的本真面目;当消极的心神“识神”占据大脑办公时,人便通过“意识→五种感官”来认识世界。但是,感官有局限,且受物欲约束,所以,在这种认识中,人看不到世界的本真面目。由此,道学追问“生命应该是什么”。道学的探索体现出如下思路:生命应该是抵制五神中的“消极”一面,努力让“积极”一面主导。因此,它们主张“尊道贵德”,与天合一。若如此,那么,积极的“五神”占主导,就会逐渐回归“本我之神”,即与元神连接的通道打开,天人合一。可见,道学后面的逻辑也很简单:元神联通本源,回到元神首先必须抵制“消极”五神,修养“积极”五神(上述所论逻辑参见图示3)。儒学强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1]佛学倡导“普渡众生”,劝人“积德行善”,即:第一步正心念,确立“去我→我→本源”之路径和方向,然后积德行善;第二步,经过积德行善回到“大公”之境界,因为“大公”联通“本源”,因此,一旦“大公”,这就意味着回归了本源世界;第三步普渡众生,即引领众生共回本源。不难发现,这一理念后面隐含着这样的脉络:正心,利他,最终目标是“大公无我”。可见,无论儒释道从哪个角度着眼,都最终指向人要无私,要追求大公。从逻辑上看,无私的含义是“没有我”,大公的本质是“没有了我”,因此,合起来看,中华文化在精神性层面追求的核心理念是“无我”。

 


综而言之,在中华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分别对人的来源、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虽然视角不一样,但从内在逻辑看,具有一致性。具体说,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其意在追问人的源头问题,即“人从哪里来,人又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而无论是道学,从“五神元神”与宇宙本源相通联,还是佛学,从“阿赖耶识”的元结构及其对根身和器界的主宰关系,还是儒学,从“天下平,世界大同”,它们都在强调:人有一个共同的家园,“我”不是永恒的,世界的规律是回到家园而不是执着于“我”。因此,“天人合一”后面的核心逻辑是“去我,然后是在此基础上回到本源”。第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释道三家皆在劝善,其核心理念是“利益他人”,本质上是“忘我”。第三,在人的终极性追求上,中华文化最终落脚于“天道大公”,无论是儒家的“世界大同”,还是佛家的“普渡众生”,还是道家的“以其不自生,故可以永生”,都说明,人只有做到“无我”才可以永恒,而永恒,则为大道,才是人之家园。要言之,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去我忘我无我”。



[1] 据《史记.天官书》,黄帝考定星历、牺和占日、常牺占月、蚩尤明天道是史实。二十八宿的概念产生很早,黄帝时已在应用是千真万确的。

[2] 中华文化中,儒学研究的是人活着为了什么,道学强调生命到底是什么,而无论是“活着为什么”还是“生命到底是什么”,都属于形而下范畴,而佛学研究“生和死是什么”,注重的则是形而上。

[3] 参见佛学中有关唯识论内容。有关论述见《八识规矩颂》、《成唯识论述记》。佛学的世界观,唯识论是其核心和要义。其基本内容是:世界被分为心(阿赖耶识)、根身、器界三部分,根身与器界是心的次生体;世界的特征是“唯识无境”,即根身和器界皆为假象,只有心是真实的。具体说有二:一是,心有三层,内核是“能藏”,内有万物种子;次外层是“所藏”,记忆存储累世的业;最外层是“我爱执”。外层“我爱执”次生出“意”(末那识),末那识又次生出“识”(意识和五感觉)。二是,所谓根身和器界是假象,其实质是指,它们不是元生体,都是末那识的次生结构,只要阿赖耶识中次外层“能藏”(累世业力)变化了,那么,“我”就变了,“我”变了,那么,所看到的外部世界也就变了。以水为例,当“我”是人时,看到的是水;当“我”是天人时,看到的则是琉璃;当“我”是鱼时,看到的则是水晶宫;由此,水非永恒的元结构,是假象。

[4] 我执,就是我见,就是执着于自身,自我意识太强,认为存在一个真实、独立、单一、主宰、恒常不变的“我”。法执,就是固执一切诸法实有,不知道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把外在的一切事物当真。

[5] 在中医体系中,心肝脾肺肾被称之为五藏,而不是简单的五脏。其原因是:古人在内观中发现,五脏的后面隐藏着诸多东西,主要有十类,即音、方向、数、空间、信息、阴阳、色、味、真气、网络,故五脏只是一个物质形态(肉体),其后面还有很多东西,所以,其叫五藏。参见《黄帝内经》、《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藏》、《修真图》等。

[6] 对善恶现象西方科学也力图通过“跟踪统计”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与东方文化接近的结论。例如,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合作研究了“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的课题,该研究随机抽取了7000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而后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2倍。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对人的种种善行,在“付出”与“回报”之间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分门别类地对每一种“付出”带来的“回报”进行物理统计和生理分析,结果发现: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人,其自身的社会能力、判断能力、正面情绪以及心态等都会全面提升。

[7] 从考古学角度看,修齐治平理念应该源于黄帝时代,参见《黄帝四经》,见《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8] 《老子·第七章》。

[9] 参见《黄帝内经》中“心为神藏,脑为神腑”。

[10] 道学把认识结构从外向内分为:五种感觉—意识—思识—藏识。

[11] 张载:《张子语录》。

 



[2] 熊锦春:《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团结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