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年间活跃在老河口的消寒诗社

(2024-11-15 12:42:24)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散文杂谈

民国间活跃在老河口的消寒诗社

 

\宙尔

 

老河口的前身是光化,受先贤如北宋名相张士逊、文豪欧阳修等人的影响,久有崇文之风。民国年间在老河口城区就活跃着一个以诗聚会的文化社团消寒诗社。消寒诗社是效仿古人消寒会的一种雅事活动,创立于辛亥后的1922年。旧时,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为四时八节之一,同时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而古代文人们却喜欢在此日吟咏诗文,雅集消寒。消寒诗社即来源于此。

老河口消寒诗社社员大多为晚清的秀才文人。发起人为光化县老文人唐静斋和历佛祥等人。唐静斋为社长,秀才余幼飞为副社长。社友有胡幼甫、魏朗斋、张秋甫、张筱斋、邓小城、赵文芝、陈性初等老秀才,还有时兴的文化人张季约、李文峰等人。

社长唐静斋学问最为深厚,对考据学颇有研究,在此一领域是光化县首屈 一指之人。据考证,原老河口中山公园内建有一六角亭,名叫“翠亨亭”,琉璃瓦,六角、六柱,尖顶,亭南门柱联为:“革命十朝,五权法制超三代;游目四野,六合风云壮一亭。”横额“宛在翠亨”,即系唐静斋所撰。

张季约除参加消寒诗社活动,唱和诗词外,还在新码头蔚丰面粉厂后面的半角楼创建半角楼诗文社,作诗著文。其外文水平也不错,还翻译一些国外短篇文学作品发表。

每逢花潮(二月二花神节)、清明、重阳、中秋节及赏雪赏梅时,消寒诗社就会聚会,吟咏诗词,互相唱和。所作诗词往往集为诗集刊行于众。据记载,他们每逢雅集,便击钵分韵,兴会所至,信口吟唱,放浪形骸。其诗作追求“格高”、“韵胜”,反对“空泛”、“游戏”。只可惜,时过境迁,今已难窥其貌。

记载显示,消寒诗社的活动并无固定会所,或在成员家中,或在茶楼酒肆、公园等公共之地。除吟诗作赋外,也“尊酒流连,商榷古今,谈噱间作。”甚至“或春秋佳日,或长夏无事,亦相与命俦啸侣,陶咏终夕,不独消寒也。”

到抗战时,历佛祥主持诗社,社员多年岁已高,将消寒诗社改为长寿会,活动如前。长寿会人员还常常给人写寿屏等。会员有张筱斋、朱元英、张鹤轩等。一直活动到光化县及老河口城沦陷。

中国古人素有消寒聚会的文化习俗。曹雪芹《红楼梦》里就有:

“宝玉道:‘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要办消寒会,齐打伙儿上下喝酒说笑。我今日已经在学房里告了假了。这会子没有信儿,明儿可是去不去呢?’……麝月道:‘依我说,乐得歇一天。就是老太太忘记了,咱们这里就不消寒了么?’

这种消寒会大概起源于唐代。唐末五代时期大臣、文学家王仁裕在其著作《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有一位名叫王元宝的富人,每到冬季下大雪的时候,他总是吩咐奴仆把府门前一直到巷子口的长长道路上的雪都扫净,他本人则耐着寒冷恭立巷口,亲自礼迎来宾,大家共享美酒佳肴,这种聚会也被称为“暖冬会”。后来,消寒会作为闲情雅致的聚会,延续了下来,并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们的习俗。《岁华忆语》中记载:“金陵文人,率有消寒会。会凡九人,九日一集,迭为宾主。馔无珍馐,但取家常,而各斗新奇,不为同样。岁晚务闲,把酒论文,分题赌韵,盖谦集之近雅者。”

为了度过漫长而寂寞的冬季,在民间还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梅花、文字、圆圈三种版本。或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也有“佳人晓妆,以胭脂日画一圆圈,八十一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或选择“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个字,每个字都是九画,先双钩成幅,像练习书法的“描红”一样,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每日用朱填红一笔,时光流转,笔墨生香,九字填完正好81天,寒冬悄然过去,春回大地。

由此,文人雅士们的消寒诗会也就应运而生。往往轮流做东,摆设酒席,吟诗作对,休闲取乐以度过漫长寒冬。还有以苏轼农历十二月十九日生日,办纪念诗会的,取名“寿苏会”。他们会把自己心中苏东坡的形象以笔墨绘之,最常挂的是《东坡笠屐图》。进行唱和题咏、挥毫泼墨,一会为快。

老河口的消寒诗社也是此类文化活动的一种继承和延续,存在20多年,其源起、兴盛和消亡,文化兴与衰息息相关。时文化阶层诗社的主要力量。诗社的建立,拓展了文人集会唱和的形式和功能,并赋予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

今太平盛世,文化昌隆,河清海晏,时之爱诗者,大有效仿之处。

 民国年间活跃在

老河口的消寒诗社

\宙尔

   老河口的前身是光化县,受先贤如北宋名相张士逊、文豪欧阳修等人的影响,久有崇文好诗之风。民国年间在老河口城区就活跃着一个以诗聚会的文化社消寒诗社。消寒诗社是效仿古人消寒会的一种雅事活动,创立于辛亥后的1922年。旧时,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为四时八节之一,同时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被视为冬日大节,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而古代文人们却喜欢在此日吟咏诗文,雅集消寒。消寒诗社即来源于此。

   老河口消寒诗社社员大多为晚清的秀才文人。发起人为光化县老文人唐静斋和历佛祥等人。唐静斋为社长,秀才余幼飞为副社长。社友有胡幼甫、魏朗斋、张秋甫、张筱斋、邓小城、赵文芝、陈性初等老秀才,还有时兴的文化人张季约、李文峰等人。

   社长唐静斋学问最为深厚,对考据学颇有研究,在此一领域是光化县首屈一指之人。据考证,原老河口中山公园内建有一六角亭,名叫“翠亨亭”,琉璃瓦,六角六柱尖顶,亭南门柱联为:“革命十朝,五权法制超三代;游目四野,六合风云壮一亭。”横额“宛在翠亨”,即系唐静斋所撰。

   张季约除参加消寒诗社活动,唱和诗词外,还在新码头蔚丰面粉厂后面的半角楼创建半角楼诗文社,作诗著文。其外文水平也不错,还翻译一些国外短篇文学作品发表。

   每逢花潮(二月二花神节)、清明、重阳、中秋节及赏雪赏梅时,消寒诗社就会聚会,吟咏诗词,互相唱和。所作诗词往往集为诗集刊行于众。据记载,他们每逢雅集,便击钵分韵,兴会所至,信口吟唱,放浪形骸。其诗作追求“格真”、“韵胜”,反对“空泛”、“游戏”。多有杜牧《遣怀》诗之遗风。只可惜,时过境迁,今已难窥其貌。

   记载显示,消寒诗社的活动并无固定会所,或在成员家中,或在茶楼酒肆、公园等公共之地。除吟诗作赋外,也“尊酒流连,商榷古今,谈噱间作。”甚至“或春秋佳日,或长夏无事,亦相与命俦啸侣,陶咏终夕,不独消寒也。”

   到抗战时,历佛祥主持诗社,社员多年岁已高,将消寒诗社改为长寿会,活动如前。长寿会人员还常常给人写寿屏等。会员有张筱斋、朱元英、张鹤轩、王汉卿、车书伦等。一直活动到光化县及老河口城沦陷。

   中国古人素有消寒聚会的文化习俗。曹雪芹《红楼梦》里就有:“宝玉道:‘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要办消寒会,齐打伙儿上下喝酒说笑。我今日已经在学房里告了假了。这会子没有信儿,明儿可是去不去呢?’……麝月道:‘依我说,乐得歇一天。就是老太太忘记了,咱们这里就不消寒了么?’”

   这种消寒会大概起源于唐代。唐末五代时期大臣、文学家王仁裕在其著作《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有一位名叫王元宝的富人,每到冬季下大雪的时候,他总是吩咐奴仆把府门前一直到巷子口的长长道路上的雪都扫净,他本人则耐着寒冷恭立巷口,亲自礼迎来宾,大家共享美酒佳肴,这种聚会也被称为“暖冬会”。后来,消寒会作为闲情雅致的聚会,延续了下来,并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们的习俗。《岁华忆语》中记载:“金陵文人,率有消寒会。会凡九人,九日一集,迭为宾主。馔无珍馐,但取家常,而各斗新奇,不为同样。岁晚务闲,把酒论文,分题赌韵,盖谦集之近雅者。”

   为了度过漫长而寂寞的冬季,在民间还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梅花、文字、圆圈三种版本。或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也有“佳人晓妆,以胭脂日画一圆圈,八十一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或选择“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个字,每个字都是九画,先双钩成幅,像练习书法的“描红”一样,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每日用朱填红一笔,时光流转,笔墨生香,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寒冬悄然过去,春回大地。

   由此,文人雅士们的消寒诗会也就应运而生。往往轮流做东,摆设酒席,吟诗作对,休闲取乐以度过漫长寒冬。还有以苏轼农历十二月十九日生日,办纪念诗会的,取名“寿苏会”。他们会把自己心中苏东坡的形象以笔墨绘之,最常挂的是《东坡笠屐图》。进行唱和题咏、挥毫泼墨,一会为快。

   老河口的消寒诗社也是此类文化活动的一种继承和延续,存在20多年,其源起、兴盛和消亡,文化的兴与衰息息相关。时文化阶层诗社的主要力量。诗社的建立,拓展了文人集会唱和的形式和功能,并赋予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

   今太平盛世,文化昌隆,河清海晏,时之爱诗者,大有效仿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