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光化求雨的故事

标签:
欧阳修光化县 |
分类: 散文杂谈 |
欧阳修光化求雨的故事
文/宙尔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的进士。景祐元年(1034年)在朝中出任馆阁校勘。因替范仲淹申辩,指斥谏官高若讷,于景祐二年(1036)贬为峡州夷陵县(今宜昌市夷陵区)县令,景祐四年(1037)十二月,又迁任光化军乾德县(今老河口)县令,于次年二月到任就职。
欧阳修到任乾德县令之际,光化正值大旱。面对“民稼之苗者荒死草间”的严重旱情,他心急如焚。那时候,科学还不发达,人们不知道气候变化与刮风降雨的科学知识,遇到干旱都是向山川之神求雨。因此,欧县令一到任首要工作就是向天祈雨。这在当时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他马不停蹄,一连写了两篇求雨的祭文,召集官民代表,一起到五龙潭举行祈雨仪式,向龙神呈贡祭品,焚香叩拜,宣读祭文。其中一篇说:
乾德县令欧阳修谨以清酌之奠,祭于五龙之神曰:
百里之地,一时而不雨,则民被其灾者数千家。然则水旱,重事也。天之庇生斯民者,岂欲轻为之乎?不幸而遭焉,则归其说于二者:一曰吏之贪戾不能平民,而使怨吁之气干于阴阳之和而然也;一曰凡山川能出云为雨者,皆有神以主之,以节丰凶,而为民之司命也。故水旱之灾,不以责吏,则以告神。
呜呼,民不幸而罹其灾,修与神又不幸而当其事者,以吏食其禄而神享其祀也。今岁旱矣,令虽愚尚知恐惧而奔走,神至灵也,得不动于心乎?
尚飨!
欧阳修果然是个笃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信念的好官,他的祈雨祭文与一般的祭文大为不同。他在祭文中不仅把天旱的原因归之于山川之神,而且还归之于官吏的品德、作风与施政能力,说“吏之贪戾不能平民,而使怨吁之气干于阴阳之和而然也。”谴责贪戾,没有为百姓做更多好事的官僚,也表达了一种为官自责、自警和同情民命,关切民情的心情。
说来也巧,祈雨仪式不久,果然天降喜雨。同僚杨辟为此写了一首《喜雨》诗庆贺。欧阳修又作了一首《答杨辟喜雨长句》诗,再次揭露时弊,谴责愚不善政的官吏,表达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也表达了他革新政治的强烈愿望:
吾闻阴阳在天地,升降上下无时穷。
环回不得不差失,所以岁时无常丰。
古之为政知若此,均节收歛勤人功。
三年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
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於农。
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
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於蜂。
是以比岁屡登稔,然而民室常虚空。
遂令一时暂不雨,辄以困急号天翁。
赖天闵民不责吏,甘泽流布何其浓。
农当勉力吏当愧,敢不酌酒浇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