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高士娄寿
文/宙尔
老河口历史悠久,其源头古阴国可追溯到夏商周的商代,古来为名胜之地,人才辈出。在东汉时期出过一位奇人,他叫娄寿,字元考(97-174)。墓碑记载为南阳隆人,即今湖北老河口人。隆为南阳盆地边缘之隆起地,东汉末年诸葛亮就躬耕于隆中。史上记载娄寿的文字甚少,据其墓碑所载,寿自幼有志,好学不厌,博览群书,学识高深,但一生不羡皇帝不羡仙,不慕高官厚禄,只做学问不做官,隐逸坊间,数拒礼请不仕,专于教授学问,遂成一代名士。
明正德《光化县志》记载:“娄寿墓在县东南十八里,有碑”。又载,“娄寿有儒行,熹平中卒。宋欧阳修为乾德令时,尚率诸生拜其墓。”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被贬在光化军乾德县令任上,曾经考察过娄寿碑,并将其移至乾德县勅书楼下保护。碑额有篆书6字,正文为隶书291字。碑额篆书“娄”字尤奇,当时有人以为是“翟”字。大师欧阳修一时也不知所以。为辨析该字欧阳修不仅查阅《说文解字》等古籍文献,还给京城里古文字学问一流的王源叔学士写过一封书信,求解。据说王源叔以唐人李阳冰篆文假证,方释为“娄”。该信收录于《欧阳文忠公集》及明《光化县志》。原文如下:
“修顿首!白源叔学士。秋凉,体候无恙!
修以罪废,不从先生长者之游久矣。今春蒙恩得徙兹邑,然地僻而陋,罕有学者,幸而有之,亦不足与讲论。或事有凝滞,无所考正,则思见君子,北首瞻望而已。
县有古碑一片,在近郊数大冢之间,《图经》以为儒翟先生碑。其文云:“先生讳寿,字元考,南阳隆人也。”大略述其有道不仕,以学为业。然不著其姓氏,其题额乃云:“玄儒()先生碑”。字疑非“翟”字,而莫有识者,许慎《说文》亦不载,外方无他书可考正。其文辞简质,皆隶书。书亦古朴,隐隐犹可读,乃云熹平三年立,去今盖八百五十六年矣。汉之金石之文存于今者盖寡,惜其将遂摩灭,而图记所载讹谬若斯,遂使汉道草莽之贤湮没而不见。源叔好古博学,知名今世,必识此字,或能究见其人本末事迹,悉以条示,幸甚幸甚。源叔居京师事多,不当以此烦听览。
渐寒,千万保重!不宣。”
不幸的是娄寿碑因欧阳修的关注而名声大噪,价值陡然升高,这通刻于东汉熹平三年碑刻,不断被人移据为有,下落成迷。所幸的是,欧阳公当时拓了碑拓,将拓片一并寄给了王源叔,碑文及瑰丽典雅的书法艺术方得以传世。成为后世及今人学习隶书的精选之法帖。原碑拓现在香港人张五常先生手中。书帖《娄寿碑》又名《玄儒娄先生碑》,文字书法是规正婉丽的汉隶,个性浑朴典雅,是东汉时期成熟的代表作。字形中常常有夸张之笔,极其厚重,字形以扁方为主,但是不为所拘,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近《史晨碑》、《华山庙碑》一路。历代评定甚高,杨守敬云:“或以之比礼器、曹全,谓之三绝”。
朱彝尊则称其为“汉隶第一”,虽有所溢美,但也并非为不实虚辞。
宋代碑文拓本大意是:娄寿先生是南阳隆地(今老河口)人。太爷以研究解读阐释《春秋》一书而闻名于世,官做到大夫侍讲、中郎将。爷爷学问也大,做过大常博士,官做到司马。父亲却不愿为官,安心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娄先生,幼小的时候就有志向,干过很多出奇的事情。非常爱学习,为人恭恭敬敬,很讲义气,爱与朋友交往。隐居乡间,乐于农耕生活。因学问好,为人好,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官都经常到他家来求教交往,他认真地讲习,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各级政府礼请他出来做官拿高工资,他都拒绝了,一点也不动心。吃着没有肉的蔬菜素食,穿着粗布衣服,住着土墙茅屋,用着简陋的生活用具,快乐的生活作学问。乡邻们都非常喜欢他,他活到七十八岁去世,人们为他刻碑、作歌颂他的词章,怀念、颂扬他的美德及学问。其原文为:
“先生讳寿,字元考,南阳隆人也。曾祖父,攸《春秋》,以大夫侍讲,至五官中郎将。祖父大常博士,徵朱爵司马。亲父安贫守贱,不可营以禄。先生童孩多奇,岐嶷有志。捥发传业,好学不厌。不攸廉隅,不饬小行,温然而恭,慨然而义,善与人交,久而能敬。荣且溺之耦耕,甘山林之杳蔼,遁世无闷,恬佚净漠,栖迟衡门,下学上达,有朋自远,冕绅莘莘,朝夕讲习,乐以忘忧。郡县礼请,终不回顾,高位厚禄,固不动心,粗绛大布之衣,粝答蔬菜之食,蓬户茅宇,棬枢瓮牖,乐天知命,权乎其不可拔也,是以守道识真之士。高尚其事,乡党州邻,见亲爱里,年七十有八。熹平三年,正月甲子,不禄,国人乃相与论德处谥,刻石作铭。其词曰:皇矣先生,槁德惟明,优於《春秋》,玄嘿有成,知贱为贵,与世无争,栖迟衡门,礼义滋醇,穷下不苟,知我者天,身殁声鬯,千载作珍,绵之日月,与金石存。”
古人评娄寿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隐尚不失为有道之士,道不显于时,功不加于世而已“。
魏晋风骨,娄寿可谓源头,数千载之上,高士如先生者罕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