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想(二)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乍听这句话的时候,我为之心潮澎湃,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但当自己冷静下来,开始细细咀嚼这句话的时候,我又有些疑虑,奔跑在人生的大道上,怎么样才能叫赢,又怎么样才能叫输呢?
我以为,真正的输,是人生道路上的奔跑姿势,绝不是终点线上的名次。对一个刚刚踏上人生道路的青少年来说,有一个良好的人生态度,难道不比什么都重要?
今年年初,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告诉我,在她刚入学才一个月的时候,北大数学系一名新生就在宿舍中上吊自杀了。
我问她是何原因。学生告诉我说,只是因为那个新生上课时几个数学题没搞懂。我不禁扼腕长叹!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一个孩子能考上北大数学系,基本上能称得上赢在终点线上了。可是静心想想,他又究竟赢得了什么呢?
对这件事,媒体也争相报道,从有些媒体的报道看,似乎都在怪罪学习压力大。但是,谁的人生又是一帆风顺的?谁不遭遇些困难与挫折?难道遇到困难就要去自缢吗?客观地说,那个大学生是懦弱而自私的。他不敢面对挫折,也不考虑自杀行为会给家庭、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是什么造就了他懦弱自私的本性?是教育的缺失!是我们的教育方向出了问题!
在许多人看来,貌似繁荣的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但每一浪都是以分数为准则,以升学率为生命线。学校教育则以成绩为核心,孩子从小被密封在题海里拔不出来,哪里还能接受到关乎人生态度的教育?在日本,每年一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凡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要身穿传统服装参加官方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内容包括年轻人宣誓和长辈的祝福等。目的在于使青年开始明白,要担负起家庭、社会、民族的责任,要学会掌握命运,以成人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我国古代一直都有入冠行冠礼的传统,可现在呢?我们这方面的教育确实太少了。
著名经济专家杨佩昌教授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他说,有一次到德国讲学,发现那里的孩子,一到周末假期就满天地下地跑。于是他就问一个德国家长,“你们不利用周末的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家长用不解的表情看着他:“参加什么班?”他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这位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明令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学者又问:“那孩子周末放假都干什么?”家长笑笑:“这还用说,教他们如何自主生活啊。”杨佩昌教授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专门翻开联邦德国的《宪法》,结果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候的耐挫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杨教授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面对这个材料,我敢问那些口若悬河张口理论闭口课题的中国的教育专家,又作何感想,貌似热闹的教育局面,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8200万的德国人不仅幸福健康的成长,他们还分享了自诺贝尔奖创立以来一半奖项,而我们中国那些可怜的孩子,在进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似乎被灌输的就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思想。而诸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什么的,都只不过是好成绩背后的浮云而已。
所以,我认为的“不输在起跑线上”,是要在起跑之前,教育好学生,要用良好的心态对待人生的旅途,无论风雨荆棘,都要理性乐观地面对。
成功可以比较,但幸福无法排名,幸福与成长,从来就没有先后之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