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随想(一)
(2012-05-05 09:55:48)
标签:
孔子《论语》暴虎冯河曾点起跑线 |
分类: 我的日志 |
——从《论语》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平日里,我喜欢拿《论语》里的道理来说明一些教书育人的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论语》这本书,在帮助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现代教育教学中有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在《论语》中的许多简明深刻的论述,就已经给指明了方向。例如:教者与学者的素质问题、教学的目标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这里,我想借用《论语》中的“吉光片羽”,来谈谈孔老夫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对于如何因材施教,孔子说了许多至理名言,譬如《雍也篇》中,他这么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颜回上课的时候表现很不活跃,从不说话也不提问题,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如愚”。放在今天,假如我们的学生都像这样的话,像“启发式”教学或“探究式”教学都无法实施了。而孔子检测其学力的方法,不是仅仅看课堂上的表现,而是有针对性地全面考察。对待颜回,孔子便是在课后设置了一些问题或情景去考察,之后才发现颜回“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所以,一个学生课堂上活跃与否,并不能体现教学效益的高低,而学生能否将知识能力迁移灵活运用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鲁莽的子路,上课从来就喜欢插话,甚至抢嘴,但效益也是最低的。对待这样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很率性、很直接的。
《述而篇》有这样一个例子: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像子路、宰予这样的学生批评是很严厉直接的,然而却有中庸之奇效。
此外,像公西华,为人谦虚谨慎,少言寡语,孔子发现这一点,常在课堂主动提问他。而对待曾点这样彬彬有礼的学生,孔子对他的教育便显现出十分宽松与信任情态。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问题。开始时,几个人都是想通过入仕来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而曾点所述则与主题大相径庭。曾点说,我的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的是自己不愿做官,而要过一种悠然的生活。其描绘的风清秀美的郊游场景,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画。这个似乎脱离主题的答案,放在今日的课堂上,肯定会有同学笑出声来。可是,孔子却很直接地肯定说:“吾与点也!”也许孔子是这样想的:像曾点这样知行合一的学生,多给他一点空间,不是更有利于他的才情的发挥和知识的拓展吗?
孔子常常要面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君子”以不同的要求和解释,这是因为孔子知道,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学习要求。对于胆小怕事的学生,孔子说,“不忧不惧,不亦君子乎?”对于平日里精于思想疏于行动的学生,孔子说,“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君子。平日,我们常说,教育教学有法,但又无定法。孔子就深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教育手段如果单一化,则无法适应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
我常常想,孔子当年对于颜回的要求一定要比子路的高出许多。这不是孔子偏心,而是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出身、个性、见识、才学等等都有所不同。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才是缩小差异的基础。
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制定不同的成长计划,指导学生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各自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样的老师,必定是一个优秀的老师,这样的学生,也必定是一个赢在起点也赢在终点的学生。
链接:
前天上午,在积水潭桥北侧护城河内,警方发现了清华大学研三男生严俊的尸体。据了解,严俊学习成绩优异且已经与一家不错的公司签订就业协议。两个多月前,严俊被确诊患有精神类疾病,事发前曾试图摸电门自杀。在医院就诊期间,他趁上厕所之机出走,直至尸体被找到。
家属自述
即将毕业却患上重症
昨天早晨,记者在清华大学近春园宾馆,见到了严俊的父母及多位亲人。当时,严俊的母亲因极度悲伤几乎无法说话,而严俊的父亲呆滞地望着儿子生前的照片。
严俊的表哥陈先生说,严俊不仅是家人的骄傲,更是他们村里的骄傲,他是村里唯一考上清华的孩子,大家都盼着严俊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光宗耀祖。然而,在今年2月23日,严俊的姐姐严女士突然接到弟弟同学打来的电话,称严俊病重。
当晚,严女士就从武汉乘飞机赶赴北京。此后,严女士带着弟弟先后到北医六院、校医院检查,但两家医院的诊断结果不一致。清华大学校医院的诊断结果是,严俊患有急性精神障碍,建议转到位于回龙观的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专项治理。而北医六院病历上显示,其病因是思维障碍,服用药物,定期复查即可。最终,家属决定让严俊服用药物治疗。
曾说论文太难有压力
陈先生称,校方得知严俊的病情后,曾建议家属将严俊送至医院治疗,或者将其接回老家休养。家人没有同意。
严俊被确诊的那段时间正是找工作和写论文的时候,没有课,可以自行安排时间。在服用药物后,严俊的病情有所缓解,还在3月份参加过几家公司的招聘会。由于担心毕业论文无法按期完成,严俊向校方申请暂时休学。
4月5日,严俊被家人接回老家休养。那段时间里,严俊并未显现出异常。4月中旬,严俊称自己已经康复,要回学校写论文,母亲不放心,一起随行回京。为方便照顾儿子,母亲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床位,平时做小时工挣钱。那时,严俊虽然忙于毕业论文,但性情变得越来越诡异,有时会突然冲到操场上大喊,还常向母亲抱怨毕业论文难写,做不出来就无法毕业,自己压力很大。
触电自杀就医时出走
5月4日清晨6点多,严俊在宿舍内拿着剪刀触碰插座,右手食指和中指被击伤。受伤后,严俊独自前往校医院就诊,医生告知伤情较重需转院至积水潭医院治疗。严俊随后与同学打车前往积水潭医院,严俊母亲也闻讯赶到。由于医院床位紧张,严俊未能住院治疗。
5月4日中午,严俊被送往北医六院。在诊室外排队期间,严俊称想上厕所,自此不见了踪影。陈先生称,医院监控录像显示,严俊从厕所的窗户跳出,从医院后门出走。
此后,严俊的父亲和姐姐来京,家属们一起找人。严俊的同学也在网上发布寻人启事。直至接到警方打来的电话。
陈先生说,严俊性格随和,喜欢独来独往,与人沟通较少,“感觉有不少事都埋在心里”。在校期间,严俊成绩较好,本科毕业后被直接保送研究生。
说起自杀的原因,陈先生分析,严俊已经与一家著名的柴机厂签订就业意向,因此肯定不是因为就业压力。从生前几个月的表现上看,很可能是因为论文难度大、不好完成而产生压力。这一观点得到严俊其他亲属的认可。
校方表态
曾叮嘱同学加强沟通
昨天凌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负责学生工作的马老师称,严俊出事后,校方表示非常震惊与遗憾。
马老师表示,5月4日严俊出走,校方接到其母亲电话后方知晓此事。随后,校方向花园路派出所报警,并派人寻找至次日清晨。同时,学校保卫处积极配合警方进行调查。此前,校方还叮嘱严俊的班长和同宿舍室友与严俊加强沟通,系辅导员还找严俊谈过话。
对于家属所称校方发现严俊精神出现异常后,未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问题,马老师称,由于其病情较重,心理辅导已无法解决,建议其住院治疗。针对家属要求校方领导亲自出面解释此事的要求,马老师称,已经跟校领导汇报此事。
昨天下午,记者致电严俊的导师裴教授,对方否认严俊轻生与论文压力大有关,随后以有事为由挂掉电话。
逝者
曾获奖学金生活费自理
严俊生于1988年3月。高考时,严俊的总分排名湖北省第66名,顺利考取清华大学,随后又因成绩优异被保送研究生。在校期间,严俊多次获得奖学金。
严俊家在农村,生活条件一般,平日在校内勤工俭学做网管。凭借奖学金和工资,上学7年来,他从没跟家里要过一分钱生活费。
严女士说,弟弟非常孝顺,看到父母头发花白,特意从北京买染发剂带回老家。2010年暑假,母亲突发高血压,只有严俊一个人在家。他将母亲送到医院,一直陪伴在身边,几乎没有离开过。母亲吃喝拉撒全靠他一个人,病房里的其他患者都说,“有这么一个孝顺儿子,你(严俊母亲)这辈子都值喽。”(记者: 周琦 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