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想(三)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几何时,这句话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然而,这句听起来貌似金字般真理的话,就一定正确吗?
纵观今天的教育现状,我觉得这句话越来越像孙悟空的紧箍儿,套在家长和孩子的头上越来越紧。特别是在商家以及各种参差不齐的教育机构的推动下,大家更是无所适从。在这种口号的鼓动下,许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倾尽血本,缴纳数额高昂的择校费,报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求亲告友想千方设百计让孩子上名校,让自己焦头烂额,也让孩子身心疲惫。
“起跑线”究竟是什么玩意儿?什么情况才算是输在起跑线?输了起跑线难道真像商家说的那样可怕吗?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纯属教育上的误区,只是商家培训机构的宣传噱头,并不符合教育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定华也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
人生是一场赛跑,但绝不是短跑。短程竞赛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起跑线上的争分夺秒,谁有爆发力,谁就能出奇制胜。但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的并非是爆发力,而是一个长久的奔跑态度。在起跑线上落后,并不需要有过分的担忧。就像两三岁的孩子,有的说话早,有的说话晚,你能说说话晚的一定就比说话早的差?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不仅开始说话的时间晚,而且语言迟缓,动作笨拙。上学以后,他的成绩很一般,老师们多数认为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他像是一只没有人喜欢的丑小鸭。小学老师有次让同学们做一只纸折的小板凳,老师看着他的纸工,对他说,这是一只世界上最难看的小板凳。他的父亲有一次向老师了解爱因斯坦的学习情况,老师说:“他智力迟钝,话也说不清楚,嘟嘟哝哝像梦游症一样。他是成不了才的。”爱因斯坦读中学时,成绩也很一般。要用心记忆的功课,如拉丁语、英语、生物学等,成绩都不理想。有一次,他的爸爸上中学里找教导主任,主任告诉他说:“他的儿子整天痴痴地不知想着什么,无论他长大了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可事实上呢?
我们身边很多孩子,就像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中国自古就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之说。有媒体报道,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曾对毕业于该校的23位院士学习档案进行分析,发现高三毕业时的成绩名列年级前10名的仅有5人,从分数段看,还有6人居于后30%。
我们把太多的经历放在起跑线上,却忽略了要给孩子一个终身学习的态度,我们宁愿让孩子当那不屈不挠不舍不弃的乌龟,也不想让他当那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兔子。
当然,要想真正让家长们走出教育理念上的误区,遏制愈演愈烈的择校潮,还需要更多努力。必须看到,近年来“不输在起跑线上”之说的甚嚣尘上,除了某些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推波助澜外,更在于抓住了广大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家长们普遍希望孩子早一点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同龄人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在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少数名校、重点校自然成了家长们挤破头的地方。
我们对于“不输在起跑线”的误导,不能仅是一批了之,要充分尊重家长的心理诉求,加强教育理念的宣传引导,向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规律,为盲目的“择校热”、“报班热”降温,为孩子学业减负。别让孩子累死在起跑线上。
家长们,我们万不要怕输在枪响的那一刻,我们的目的,是孩子人生马拉松的终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