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图学高尔夫# 笑谈重心移动(三)

(2014-10-06 17:31:14)
标签:

高尔夫

高尔夫入门

重心转移

分类: 看图学高尔夫
    对俺来讲,国庆连休就是变着花样做吃的,肥牛火锅五花烤肉三鲜饺子什锦拌饭七色杂菜这些费工夫的东西,这个时候轮番做出来改善全家人的生活,忙得竟然没有时间摸杆。昨天晚上手痒得不行,去了俺家附近的模拟高尔夫会所,一个客人也没有,只有老板一个人反复翻看华彬精英赛,就和他打了一场。俺在模拟打,基本上比实际下场要少10杆。一个是基本没有三推(下场会有4~5个三推),二个是短切没有失误(下场会有4~5个失误)。
    
    上次“笑”谈重心移动,维清兄鼓励俺,说开始触摸核心了,叫俺兴奋不已。不过他说这玩艺还有“秘诀”却不公开,也叫俺抓耳挠腮变成了孙猴子。吴新刚教练把俺传上去的男女选手的“重心转移”做了对比,引申出“失重-下沉-蹬地”的爆发式挥杆模式,叫俺受益匪浅。

    当然,也不是都叫好。笑掌门发表动力链学说,把身体乱摇乱晃七扭八歪的病根子全部算到“重心移动”上,土豆兄劝俺慎用“重心”这么学术的词-原因是会误导大家狂扭屁股实现“重心转移”。

    俺比较喜欢的是海岛兄的提法,他建议搁置“重心移动”之争,谈谈“变支撑点”,并以棒球投手为例,谈到如何最大限度地用好身体重量。但是他显然反对大间距的支撑点变化,让小郁童鞋把哈灵顿的助跑挥杆搬出来,作为距离增加稳定性下降的例证。

    从这些争论和解释中,我们可是知道“重心移动”这个问题确实是个问题。俺一直认为,挥杆的理论中最叫俺挠头的有三个词:重心移动,顶点转换,延迟释放。其中顶点转换和重心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菜鸟,俺也认为最好忘记或者不提这三个词,如果说高尔夫练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开始的阶段,甚至到破百之前,都可以不考虑它们,因为如果对挥杆原理理解不深,难免会被误导。俺在另一篇博文《从什么动作开始入门》中介绍了“Double Tornado”教学体系,就是认为挥杆有手腕和前臂的“小旋转”,肩膀和身体的“大旋转”。“小旋转”容易而“大旋转”很难。如果一开始就接触“重心转移”这个词,无疑是从最难的部分入手,显然是不合理的。

    可是到了破九的阶段,就不可能回避这个词了。无论是“抑制重心转移”也好,“主动重心转移”也罢,你一定要面对“重心”这个词。首先,俺认为对重心移动的看法,不应该走两个极端:一是认为没有“重心转移”,二是把“重心转移”到可控的范围之外。这一点俺在”笑谈重心移动”的第一篇就讲明了,不再赘述。

    俺认为,俺和笑掌门的争论焦点,不是在上面这两个极端问题上。其实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是一致的。笑掌门也承认挥杆过程有“重心移动”,俺也承认重心移动不能过火,变成“重心不稳”。我们争论的焦点是“从右脚内侧支撑到左脚内侧支撑”,是“身体旋转的自然反应”,还是要“先把右脚内侧支撑转移到左脚内侧支撑”,才能有效地做“身体旋转”的问题。海岛兄的见解非常直接,他说“下杆支撑点首先转到左脚前脚掌,这个是下肢的主动行为,为最大限度发挥身体作用打下基础。上身重量是在这个支撑点确立后才由右向左,配合右胯左转压上去的。”这正是俺想说的却一直没有说清楚的,让海岛兄一语点破。

    所以,俺要把海岛兄的这个“支撑点”学说好好琢磨一下,分解的再详细一些。比如说,“支撑点转到左脚脚掌”应该是发生在“顶点转换”之时,这个方向是从“右脚脚跟内侧”向“左脚前脚掌”,正好和挥杆轨迹“从内向外”是吻合的,这时候已经有部分的体重转到左侧(当然不是全部)。这个是我们争论的主要部分。所以俺需要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来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放慢挥杆的速度,像用高速摄像机拍的慢动作那样的动作去体会,也许能赶脚出来。

今天又太晚了,下回分解。

#看图学高尔夫# <wbr>笑谈重心移动(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