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在可以说了——SARS故事11:“鱼龙混杂”

(2013-03-16 21:55:34)
分类: SARS故事

           正在病区查房,电话响,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你在哪儿?赶快到五楼会议室来。领导找你。”

           我犯错误了?领导急赤白脸找我干嘛?不敢怠慢,把病人交代给下级医生,就匆匆跑到五号楼会议室。

           办公室的张××在门口等我。见到我来,立即迎上来,小声但严肃地对我说:“你先等一会儿,出大事了,领导在和他们打起来了。”

           “和谁?”我问

           “疾控中心的人。”

           “为什么?”我不解地问,关键是他们打起来叫我来干嘛?

           “说我们把普通发热病人和非典病人都放在一起,引起交叉感染。”

           啊?哪个××说的,我心里面骂。我们在这儿辛辛苦苦工作,还有人使绊子。

           正在想着,会议室的门开了,一个院办工作人员走了出来“王老师,领导让你进去。”

我小心翼翼的走进会议室。

           在会议室中间的椭圆会议桌前,两条长边坐着泾渭分明的两组人:一边是身着制服,戴着大沿帽的疾病控制中心的官员,另一边是穿着白大衣的人。两边的人都很严肃,冷面孔上明显写着“敌对”二字。在后排的椅子上,坐着一些杂乱人等,有制服的,有白衣的,还有便装的,估计都是各自带来擂鼓助威的。

           见我进来,一位领导先开口了“王仲,来,你坐这儿。”他手指着身边的一个空位子。真荣幸,我什么时候有这种待遇。这待遇后面一定有责任,有问题。”

果然,问题就来了。

           “他们是疾控中心的”也没有向以往那样客气地介绍,“有人举报你们把普通发热病人和非典病人关在同一个房间里,引起交叉感染。你说说吧,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大沿帽”们看着我们,没有吭声。我看看他们,“客气“地点点头。

           “我们隔离区有30多病人,可能真的有不是非典的普通发热病人。”我慢慢地说

两边都显示出了诧异的表情,领导们瞪着我,大沿帽们也瞪起眼睛。

           我接着说:“我只能说,我们是根据目前的标准在判断病人。现在的标准是发热、白细胞低、有呼吸道症状、胸片有阴影、进展快。但是,这些病人是不是“非典”,我真的不知道。这就是说,我所有的病人符合上面的标准,但是没有人能说他是不是真正的“非典”。如果哪位能帮助排查一下,我非常欢迎。你们疾控中心有没有这样的专家,可以帮我们派一个过来。这些病人都是我们这些所谓的专家,而且每个病人都是三个人以上会诊以后留下的,与医院的领导没有什么关系。”

           听到这话,两边人的表情有都变化了:领导们松了口气,大沿帽也不那么严肃了。

我接着说:“其实我完全可以把一部分病人放走。大家都是人,都很自我。在隔离区多放一个病人,我们医护人员就多一份工作,多一份劳累;多一个病人,我们就多一个被感染的机会。我现在想,我们那些人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傻,‘自找’没趣。但是,我相信他们不是真的傻,是对社会负责。这些人放在这里,我们劳累了,危险了,但社会安全了。如果我们这样做不对,我立即改正,我们把病人放走……”

           我越说越严肃,越说越激昂。估计大家没有想到我会说这些话。最后,我说:“各位领导要不要和我去隔离区看看,帮助我们做些排查和工作指导?”我的语气又缓和了下来。

           我相信隔离区那个地方,除非有明确的工作,没有人敢,或者说没有人愿意去。这时候疾控中心的领导们的严肃劲儿都消失了,变得很轻松,马上解释道:“不是我们不相信你们,是你们有一个病人打电话举报。我们也是对病人、社会负责,来了解情况吗。你们的辛苦我们当然知道。我们还的谢谢你们哪。”

           “非典”病区的确“鱼龙混杂”,谁能凭肉眼分辨出你是那种病毒感染?有前面说的临床表现的病人很多,但所谓“非典”是指“SARS冠状病毒”引起来的肺炎病人。正因为无法鉴别,临床工作才显得格外大的风险,协和医院才组成了前面说过的“专家组”。我相信每个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是靠着极强的责任心认真地分析、筛查、判断病人,大家都在争取最大程度地准确诊断病人。

           很多人抗击“非典”有功。但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改建的非典隔离区——第一个“非典”病区,接受病人最多的病区之一,在能够找到的记录并不多,甚至找不到几张历史照片,因为在早期根本没有人注意到,或者说愿意“注意到”到这个病区。后来的隔离区都是在国家指导下,花时间、精力去建设的,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有很好的个人防护设备,大家自然也就心里踏实的从容工作了,宣传也自然上去了。急诊科的改建是因为病人已经来了,完全是突击战斗,没有人了解,没有设计。但这个区域,以及在这个区域战斗过的医护人员是我认为最出色、最值得记忆和骄傲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