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越来越多,发热门诊出现了。“临床诊断标准”出现了,病人越来越多了。
离下班时间还有20分钟。
医务处孙处长打电话给我:“王仲,李院长让咱俩去他办公室。”
我们很快就来到了位于五号楼的院长办公室。李院长对我们很好,也很客气,了解了这几天“非典”病人的病情,医院内病人出现发热的情况,急诊科发热病人的筛查情况后,说:“现在‘非典’病人越来越多,病人也转不出去,你们说我们下一步怎么办?”
我们也没有办法,好像这不应该是我们想的。既然“非典”被定义为传染病,按照政策,这些病人应该转走,但是……
“长话短说吧,病人在短时间内肯定转不走。给你们俩一个任务,在急诊科找一个地方,设计一个隔离区。给你们15分钟时间,你们去看,拿出来方案,今天晚上就施工,明天使用。”
我和孙处互相看看,心里面都明白要说什么——“15分钟拿方案?”
特殊时期,特殊任务,当然也只能是特殊反应。我们来到急诊科,勘察地形。
做传染病的隔离区,不是有个地方就可以的。这个区域需要相对独立,需要能够通风,而且外面还需要有足够的空间稀释排出的污浊空气。此外,作为急诊科医生的职业思维,我相信一定会有中病人出现,特别“非典”病人,因为其特点之一就是“病情进展快,早期就会出现呼吸衰竭。”因此我们在设置“非典”隔离病区时,就不能只考虑到病人的传染性,还需要考虑“非典”病人的安全性,要在保护其他人员“安全”的同时,让这些病人得到应当得到的“正规抢救和治疗”。
全面考虑的急诊科的布局后,我们俩确定把当时的抢救室以及临近的几间房间改建为隔离区。在走廊中搭起两个全封闭隔断墙,使这个区域“孤立起来”,单独开门,实现“隔离”的目的。这样即能解决“非典”病人的隔离问题,也能解决病人加重的抢救问题。
问题是,协和医院急诊科的病人不只是“非典”,更多的是普通急诊病人。如何解决这些病人的抢救?我们还需要在同样的一晚上时间,在另外一个地方搭建起来一个新的“抢救室”。这有这样,才能保证急诊科的功能。这又是一个挑战:抢救室需要有一定的空间,需要有电,有氧气,有负压吸引,有正压空气。这比建立一个隔离区要复杂的多。经过仔细研究,这个区域选在了急诊大厅的西侧。
方案上报了李学旺院长,得到了认可。
我们立即联系相关人员,备料,施工。器材处的齐处长、陈宝林老师帮助调动了所有能够调动的力量,晚上七点开始施工。第二天早上八点,院领导来检查,一个全新的临时抢救室和一个全封闭的,能容纳15个病人“非典隔离区”建成了。
几十人急切的盼着领导检查通过,因为大家都急着回家睡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