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我们能把生活看作“过家家”吗? 能把工作看成是“游戏”吗?我觉得“生活就是游戏,游戏也是人生”,我们应该乐在其中。
很多人夸我们(不只是我)“有责任心”、“肯奉献”,不过我倒真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因为我们(至少是我)在崇尚着“游戏人生”的观念。
又有朋友批评我的观点,说这样是“玩世不恭”。
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就应该被看作“过家家”,在“做游戏”。只是小时候我们游戏时用道具,长大了我们用“真材实料”来进行“游戏”。
这种“玩儿”的理念来源于中学的时候的八年一班。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班集体,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就把学习变成了“玩儿”,玩儿物理,玩儿化学,玩儿语文。最后我们玩儿上了大学,玩儿赢了竞赛。
上班后,我又在各个岗位“玩儿”。我“玩”儿了二十几年急诊医学,“玩”儿了一年多经营管理,“玩”儿了两年多医院质量管理,“玩”儿后勤管理,现在又在“玩”儿教学,“玩”儿急诊医师协会,“玩”儿……。
朋友说:“你这样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太不认真了吧”。
我说“我玩儿的挺好,也挺高兴,也得到了别人的认可。”
我到处推崇这种“玩儿”生活的理念。记得有一次参加学会的会议。在喝了不少酒以后,我们开始唱歌、跳舞。受领导委托,我主持了这次娱乐活动。中间我还和几个年轻人打了乒乓球。
次日早上酒过梦醒,开始正式会议前,一个学生“献殷勤”地“奉承”我说:“王老师,你真会玩儿”。看着我未予可否的表情,觉得“学生”不应该这样说“老师”吧,他马上又接了一句:“当然,您一定更会工作”。
我认真地说:“我只同意你的前者,不同意后者。因为前者是我需要的,后者是‘无奈’的。”
学生哑然。这是旁边一位老教授插话了:“你怎么这样教学生,不把学生都带坏了?”
我问:“怎么带坏了?”
教授说:“人怎么能只想玩儿,而不喜欢工作哪”
我说:“我还没有说完哪。”我转对学生说:“你喜欢喝酒吗?拿钱去买;你喜欢唱歌吗?拿钱去歌厅;你喜欢打球吗?拿钱租场地。最后,我们的一切会落在‘钱’上。玩儿的一切都是在花钱。钱从哪里来?两个途径,合法的和不合法的——挣来的(别人给的)和偷抢来的。后者犯法,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前者。可别人凭什么给你钱?认可你!认可你什么?因为你创造了,带来利益了。所以,只有好好工作,创造价值,带来利益,别人才会认可你,你才有钱,才能好好地玩儿。把工作也当成玩儿,是一种向上的生活态度,它会使你的生活和工作更加轻松。”
如果我们真的能把僵硬死板的工作变成轻松愉快的游戏,不是能让我们有更大的热情和更强烈冲动去接受它吗?至少,我的今天受益于我的“游戏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