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噼噼
“斫噼噼”是我信手写来的,可以说是凭臆断而生造的词。且作这样的注释:斫,老岸话读作jià(短促的入声),是表达相似于挥、摔或砍的动作;“噼噼”是拟声词,或许亦可写成“撇”或“匹”,从构字法的形声结构,亦有道理。不知《靖江方言词典》是否收入?若知正确写法的先生,恳请教我。
“斫噼噼”是靖江老岸方言,官话(普通话)是说“打水漂”。打水漂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喻投入金钱或者精力较多干某事,却没有丝毫收益。这与本文无关。
而另一层意思,即是斫噼噼,指过去曾很受孩子们喜欢的玩耍项目。据考证,这还是人类最古老的游戏之一,说是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就开始了,流行于中国南方多水域的地区,即我们这一带。
我喜欢靖江话说成斫噼噼,生动形象,乡土气息浓,更主要的是能引发美好回忆。
斫噼噼的玩法,是用姆指和食指捏住扁形瓦片(或石片),呈水平状,中指垫在下面,然后似掷标枪般,向后半旋身,挥臂后引,再用力向前摔出,瓦片擦着水面飞行,与水面相碰的瞬间,因惯力原理而弹起再飞,并不断在水面上向前弹跳,直至惯力用尽后沉入水中。瓦片在飞行的过程中,与水面碰撞时会发出“噼、噼”声响,同时激起一圈波纹,荡漾开来。那水圈由近及远,由大及小,次第绽放,看来甚是赏心悦目。
这娱乐为大多孩男孩所热衷,可以一人独玩,也可以数人比赛。比的一是瓦片漂飞出去的距离,二是瓦片点击水面的次数。最忌的是一次栽入水中,成了“闷宫”。点击5、6次,可算基本成功,最多可达十数次。
我童年时家住城河边,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两岸草色青青垂柳依依,水面开阔深远,十分适合“斫噼噼”。那时瓦片也容易找到,大路边、墙脚根,到处可见。因此,小伙伴们常邀聚在一起玩耍、炫技,每次都得将瓦片全部斫完,直至“弹尽粮绝”,方肯罢手。
斫噼噼也是有时代性的,现在这项娱乐几乎消失了。究其原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儿童的室外娱乐有很多制约,如安全考量、大人看管、学业负担、培养特长的功利性等等;二是基本材料的欠缺,老式平房用的瓦片很难找到;三是地域条件的不合适,如城区建筑物密集、河道受管控。除非在偏远的未城镇化的乡村,或能玩这游戏。
偶而散步至老城河边,童年那一幕幕嬉闹玩笑的情景,从脑海中依稀闪现:胜利桥下打水仗;船上人家的炊烟;水老鸦(鱼鹰,又称鸬鹚)捕鱼;水闸门下捞鱼捕虾捉蟛蜞……。真想持一瓦片,重新体验下斫噼噼的感受,那挥臂瞬间的飒爽,瓦片飞驰的灵动,波纹荡漾的迷幻。
而眼前这条老城河,早已变得狭窄壅塞,水色昏暗,还不时散发出些异味。两岸,有的地段杂草丛生。也有的地段经绿化美化,成为供人们休憩游玩的景观带。虽尚不尽如人意,却因着能引起对童年梦幻般的回忆,还是我愿意流连的地方。
(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