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装

(2022-04-10 08:19:39)

本装,靖江老岸俗称大幅(方言读fù)头,也有地方叫大襟衫,是过去最普通也较传统的服装,流行于我们的父、祖辈,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大部分汉族居住地区,尤其是农村。这定义下得心中忐忑,没有底气,因为我没考证过,仅是据己所见而推测的。

本装的基本特点,上装一般是圆领(立式或平式)、上衣胸前开襟、使用布条绞起来的纽扣,但也有从一侧胳肢窝开襟扣纽扣的。下装则是宽幅直腰、平脚裤口,用棉(麻、草)绳作裤带系腰。另外男、女、童装,内衣、外衫,四季更替的服饰皆有差异,还有家居、出客(社交)、豪华、喜庆等各类样式有别。比如:婴幼儿的老虎头鞋帽;裹脚妇女“三寸金莲”的尖头鞋;老人的瓜皮帽……不一而足。我想起一个词:长袍短套,也是指本装中的种类。

本装中最土气、且样式单调的,当是大幅头裤子。那腰身有实际腰围的双倍余宽,农村人穿时将其转折裹在腰间,再用根绳子系牢。那大幅度的动作,夸张而有派。

我上高中时,有位化学老师,苏南人,文革前老大学生,学识渊博,讲课精彩,平时严肃得脸一板,令我们很敬畏。他很喜欢体育运动,是学校篮球场上的风云人物。他每到打得兴起,激战正酣时,即脱去上装,赤膊驰骋。令我们惊奇的是,他竟然穿着那种宽腰大幅头棉裤,用缮鱼绳裤带潦草系着!令全场师生一时瞩目。

其实我们生活的50、60年代,城市人穿本装的已经不多了。我们家比较传统,兄弟几个从小穿背带式开档裤,直到上小学二年级,我当上少先队(副)大队长,学校开大会要上主席台发言,在和妈妈的说理兼撒赖的抗争下,才换上了较“时尚”的满裆裤。

有一年(才上幼儿园),去外婆家过寒假,外婆用舅舅(或姨娘)小时候穿的花衣服给我改了件过膝长袍,从胳肢窝扣扣子的那种。春节后开学穿去了学校,被小朋友们讪笑了好几天,从此不敢再穿。

插队时做了件本装棉袄,和尚领,塌肩挂,配两件灰尼龙布罩衫,轮流洗换,干起农活特别方便,穿着也舒畅自在,陪伴我熬过了长江边野风凌冽的三个寒冬。有两张插队时与知青战友的合影,穿的正是那件棉袄,照片至今仍保存在相册中。

棉袄一直穿到参加工作,当上了人民教师。那时已进入80年代,开始流行西装了。同教研组上海籍女教师看不惯我穿本装,鄙视道:还亏得是年轻轻的英语老师,一点不洋气,瘪缩得象农村小老头。

后来我也穿上了西装,却发觉很受拘束,肩膀杠着,腰背收得紧腾腾,尤其是手膀子被勒住,抬臂写粉笔字被扯着,极不利索。更麻烦的是还必须打领带,非但费时费力,且套在颈项上使得头部扭转不灵。坐凳子,还得先将西服拉扯平整才能落坐。规矩太多,因此心里一直抵触着,非必要场合,尽量不穿西服。

我有本装情结。有一年出差北京,去王府井逛店,突然发现了唐装。立刻意识到是本装的时尚版,在国家领导的带动下,正风行一时。我看那样式十分顺眼,穿上身也宽松舒适,因此买了一件。我对这件衣服比较珍爱,虽然唐装早已过时,我每年还拿出来穿几回。

这几天春意盎然,又到了合适的季节。穿上唐装,在柳绿水碧处走走,去老街深巷中转转,又能呼吸到穿本装时代的质朴清纯的气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午睡
后一篇:斫噼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