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杭盖地
----银师于2012.8月记
偶然看到未谋面的老乡吕宝柱先生写了多篇关于老家杭锦旗的博文,内容为当地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介绍,我也有感而发随手涂写了几篇评论,结果由于我还搞不清的原因有的存在有的就下架找不到了,无论发多少次也是如此。为使关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读者对我的评论有个客观公正的了解,特在此栏目将相关言论结集登出以示正听。
一、吕宝柱博文原文节选:沙棘之乡
在杭锦旗有个地方沙棘种植特别多,可当你放眼四望的时候,却看不到太多的沙棘,原因何在?还是我给您慢慢道来吧。
在人类的世界里,一说到“癌症”,那就是死亡的代名词,基本可以说是无药可救的了。
在地球上,有一种地貌被称为“地球癌症”,能治理不能治理暂且不说,但从叫法上足以说明治理的难度之大。这种地貌被称为砒沙岩区。
杭锦旗塔拉沟地区就是典型的砒沙岩区,这里沟壑密布,沟道宽阔,一般沟深都在10米到25米之间,且水土流失严重,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无地可种、无水可饮、无草可牧和人类无法生存的生命禁区。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导致当地老百姓生活贫困,而且由于水土流失严重...
...
我的评论:
老爸的博客2012-07-22
17:53:14 [举报]
博主的杭盖地风情描叙着实让我这个塔拉沟生人知道了不少家乡的事。我和博主相反,虽然出生在塔拉沟却在前套的乌拉山下乡工作了二十余年,因此杭锦旗的旧闻轶事风土人情仅限于小学之前在漫漫长夜的柴火灶前麻油灯下听长辈们所聊的片段记忆;而搏主虽然出生在后套却是在滩上长大梁外工作,观你的搏文就知对这片苍凉寥廓的土地的爱恐怕不亚于我。如今我在遥远的江南又工作了近二十年,年纪大了愈发生出无数思乡之情,常在网上搜些家乡的消息于是便有本文。搏主如有兴趣不妨也搜一下"塔拉沟"或许也能搜到我给老爸开的博客中的”塞上云烟"系列回忆录,多半也是杭盖地的事,文内的那些地方一直想去还没去,待我探亲时拉上老父悠悠地转上它半月二十天,塔拉沟有我太多的记忆和感慨了,当然大多是我的至爱亲朋的那些平凡而又了不起的事,永远的塔拉沟••••••
二、吕宝柱博文原文节选: 毛不拉孔兑是条沟
在鄂尔多斯,有十大孔兑很出名。
看到“孔兑”二字,外地人一般都会一头雾水,“孔兑”是什么呀?
要是前几年,我也和您一样迷瞪马镫,还真说不上来。
那么,孔兑是个什么东西呀?
其实,孔兑不是东西,孔兑是蒙古语,翻译成汉语就是“雨水冲刷的沟”或“山洪沟”。现在,你的明白了吧?
鄂尔多斯的十大孔兑全都自南向北,流经库布其沙漠,最终汇入了黄河。当然,这些孔兑平时是没有水的,只有到了夏秋时节,降雨充沛,山洪暴发,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洪灾...
...
我的评论:
老爸的博客2012-08-12
14:37:48 [举报]
老家塔拉沟是毛布拉孔兑中游的一条主要的支流,是库布其沙漠与粱外丘陵的交界地,是农牧区混杂汉人占多数的自然居住地,是解放前后杭盖地出人才较多的重要行政区域。小时候一下大雨爷爷就会说一顿饭功夫就能听到孔兑上发大水的声音了,果然,用不了多久就听见西北方向传来了低沉的隆隆声,那是20里外塔拉沟与毛布拉孔兑交汇处。许多年来我对"孔兑”一词的理解就是发大水的地方,直至近年关注了一下才知道那是片面地。
老爸的博客2012-08-13
16:09:09 [举报]
今天发现“杭锦之窗”网页的中下方有一幅行政区划示意地图,用鼠标可点击进去,全旗分为5镇1苏木,塔然高勒变成独贵塔拉镇的一个村,村名又变为塔拉沟。在镇况介绍栏中分了4个条目,既有2007年和2008年老独贵塔拉镇况介绍,也有2010年合并了杭锦淖和塔然高勒的新独贵塔拉介绍,估计是行政区划变来变去搞的网站管理员也弄不清头绪索性都放在介绍栏目里让读者自己理解去吧。
在村情介绍中将塔拉沟村定位为牧区,本人不知农牧划分的标准也懒得探究了。其它数据如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辖12个生产合作社、常住人口480户共1213人、少数名族45人,其中男性713人,女性为500人;文化程度大学以上58人、高中以上467人、初中以上654人;可以看出人烟虽稀少(不到5.4人/平方公里)文盲不算多(初中以上占总人口多一半),尤其是近年探明的煤炭储量有60亿吨且已在开发,可以预期用不了几年这个靠天吃饭的贫困地区就会热闹起来,马甲虽然换来换去塔拉沟还是塔拉沟,自然的东西终究会将大小政客们的不切实际的表皮淘汰在梁外高原的沟底。
三、吕宝柱博文原文: 杭锦旗很迷人
杭锦旗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西北部,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地跨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焊接前地域分为河套平原、库布其沙漠和干旱硬梁区。
杭锦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黄河流经杭锦旗264公里,形成一个的“几”字弯,就宛如一张巨大的弯弓,库布其沙漠横亘东西,犹如弓弦。整个地势就有一种雄壮之美。
杭锦旗原有居民以蒙古族为主,1649年卫达尔玛第四代子孙小扎木苏被清朝封为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札萨克,500户杭锦旗氏为该旗主体,故称杭锦旗。清朝末年,内地有大量汉民涌入开荒种地,这些人春种、秋收、夏锄、冬归,当时被称为“雁行人”。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大量汉族干部群众迁来,构成了现在民族大融合与大团结的人口布局。
杭锦旗民风淳朴,风俗独特,传统民族盛会“那达慕”已是声名远播,在那达慕大会上赛马、博克、射箭是其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今的那达慕不仅是传统民族盛会,也成为一项非常吸引游人的旅游项目了。祭敖包更是每年一度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基本固定在五月初三或十三。杭锦旗被称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特别是蒙古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鄂尔多斯婚礼也是到这里的人们一定要欣赏的一台民族歌舞盛宴,它不仅是民族歌舞的精华,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美大餐。
被称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的“古如歌”的故乡就是在杭锦旗,古如歌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精品,他集中展示了蒙元以来蒙古宫廷礼仪音乐的风貌,他的基本特征就是无伴奏,而且不能随意吟唱,一般只在隆重而盛大的庆典仪式上演唱,主体非常严肃,内容相当正统,旋律优美独特,节奏舒缓自由,演唱细腻独到,风格高贵典雅,以唱时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乡、唱骏马和说教为主,整个音乐充满了苍凉、空灵和悲壮之美。专家指出,古如歌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音乐学、文艺学和语言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方面。古如歌如今仅留存于杭锦旗北部一带,现存曲目也仅有百余首,会唱之人更是寥寥无几,并且大多是老年人,据统计,现在会唱古如歌的老人平均年龄已高达六十六岁,这一古老的蒙古族艺术珍品已到了失传的边缘。2007年,古如歌被列为首届内蒙古自治区费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录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又正焕发着新的生命光芒。
放五茶也是蒙古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放五茶是当地蒙古族宴席中最隆重的礼节,只有在尊贵的客人到来,婚丧嫁娶,敬神祭祖的时候才放五茶。所谓的五茶其实就是蒙古族的五种敬客礼节,即:献哈达、尝鲜奶、喝奶茶、摆羊背子,敬美酒。看似简单,可每一项又单独有其一套程序,既连贯又独立,而且程序严格而又讲究,它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热情而又重情重义。
杭锦旗不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而且历史沉淀厚重。1972年在杭锦旗原阿门其日格乡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匈奴王冠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唯一的“胡冠”,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都不可估量,已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无论是其制作工艺还是工艺流程都足以代表战国时期匈奴王室金银工艺的最高制作水平。
汉初建立的西河郡,朔方郡也在杭锦旗境内,特别是朔方郡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在杭锦旗沙日召地区再建的,用于与匈奴对抗,但在公元1100年后,朔方古城堡却神秘地消失了,如今在朔方古郡遗址来进行沙漠探险,古城探秘的人越来越多,更有许多赛车爱好者来这里进行沙漠越野比赛。这里已成为杭锦旗发展旅游的热点地区。
在解放前“召“”庙“很多,他们的建筑年代久远,文化沉淀深厚,民族特色鲜明,历史内涵丰富,建于明朝万历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83年的豪庆召是杭锦旗境内现存建造最早的召庙。什拉天棉图庙是现有杭锦旗最大的召庙,是由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雍和宫主持加木扬·图布丹大师筹资复修而成,该庙明朝时就已存在,于文革时彻底被毁。现在这里不仅是藏传佛教圣地,更是杭锦旗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最能体现杭锦旗自然神奇之地当属神光响沙了,库布其沙漠腹地有一段东西长约五十公里,南北宽约十几公里的特大响沙带,在这里随便找一座沙丘从顶端向下滑,身下的沙子就会发出“嗡嗡”的轰鸣声,滑沙的人越多用力越大,速度越快,响沙的声音也就越大,而且声音连续不断,煞是神奇,更神奇的是在这里有时候可以看到神光,神光出现时,在夜空中就能看到泛着银色白光的“神光”在沙丘上空出现,如今这里已是吸引八方游客的旅游景区了。
七星湖是杭锦旗的一家AAAA级景区,蓝天、黄沙、碧水、青草、水中有鱼,岸上有花,天上有鸟,既可旅游度假又可进行沙漠探险,来这里感受沙漠风光的人是与日俱增。在杭锦旗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地区是太多太多了,鲫鱼鲜、鲤鱼嫩、鲶鱼香、草鱼肥说的就是黄河九曲十八弯,最美不过的马头湾。到三盛公旅游景区看万里黄河第一闸,去伊和乌素洗温泉,观万亩马莲,自然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来乌兰阿贵石窟探寻石窟奥秘,感受历史沧桑。
总的来说,杭锦旗大漠浩瀚,湖海迷人,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响沙神秘,自然神奇,草原迷离,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前程似锦。
我的评论:
老爸的博客2012-08-24
08:15:46[举报]
杭锦旗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不到8人)环境恶劣占据国家贫困地区指标多年,外人关注鄂尔多斯但难的关注西部的几个旗区,本地人想关注却又受限于教育水平文化知识,难得有个把人会上网心思又在时髦游戏QQ交友娱乐享受,如吕博友这般注重本地文化者少之又少了。就连杭锦旗政府的门户网站也是徒有其表烂絮其中极不负责任,例如关于塔拉沟的行政区划我就云里雾里好几年到现在索性找不着了,是乡?镇?工委?是塔拉沟?塔然高勒?杭锦淖?梁外?沿河?混杂?我也曾在旗长信箱、公众留言发信询问多次,开始还让输入一长串号码并要求登陆(咨询时并没要求注册),后来索性出现一大堆英文字母找不到网页了。可悲。连政府都不爱惜自己的颜面也不珍惜现代宣传手段提供的机会可想而知这一方水土的子民境遇了。所以有人如吕兄这般爱家乡就使的我极敬重。我们将尽力给杭盖地文明留存点滴资料,即便渺小如一粒沙子也极尽可能留下一丝轨迹吧。老阎(管理员)。2012.08.13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