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几天便是辛丑年的七月半了,即是所谓的“中元节”或“盂兰盆节”。国人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称之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当然每个节都有独特来历和说法的,多半和神鬼有关系,等有兴趣时候再说吧。
伊盟人(本土还是这么称呼“此地人”的)占人口多数是早年由晋陕流落而来的中原人,民俗近中原古风,伊盟人把这一天就叫做“七月十五”或“鬼节”,当然还有其它说法不甚了然就不探究了。
小时候在老家就盼过“七月十五”了。那时杭盖地的梁外正是草长兔跑绿意盎然的时节,啃食了小半年干草树叶子的羊群已经“跑青”(意指羊能吃到青草芽子)两三个月了,羊已经增肥到可以屠杀的标准了,于是各生产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基层政体还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模式,现在改成“乡、镇、苏木-嘎查-村、社”了)开始杀羊给各户分羊肉过节。那时的农村是“人民公社”时期,是集体所有制,一切生产资料生产力都归集体分配,而城市则是“供给制”凭“票券”买东西。
老家就是杭锦旗塔拉沟那条小渠,现在用爷爷名字命名的那条渠---阎旺海渠。卫星图上的梁外山川地貌犹如一片羽毛,十大“孔兑”(蒙语山洪沟意)大致上由南向北流向“几”字状黄河,毛布拉孔兑是其中最西边的孔兑,像羽毛上的一枝筋脉,塔拉沟在其上游汇入,而阎旺海渠又汇入塔拉沟的上游。
阎旺海渠全渠西望
银师摄于2016.04.04
阎旺海渠由北梁西望(前渠)
银师摄于2015.08.27

阎旺海渠西望
(部分后渠和前渠)
银师摄于2021.08.26
阎旺海渠东望(后渠)
银师摄于2016.04.04
卫星图上还能看见半个世纪前爷爷娘娘在那条渠的山梁上种的那几棵树,那是我故乡的地标,远行遥望的“灯塔”……
近处为北梁上娘娘为主栽的榆树,右前远处是爷爷栽的柳树,之间是阎旺海渠残存的爷爷栽的榆树柳树。
银师摄于2020.05.23
近处为北梁上娘娘为主栽的榆树,右前远处是爷爷栽的柳树,之间是阎旺海渠残存的爷爷当年栽的榆树柳树。
银师摄于2015.08.27
南梁上爷爷栽的柳树
银师摄于2019.08.19
就记得有一年站在院子里远远瞭见前坡上爷爷肩膀上搭着个东西在沙蒿丛中一闪一晃的快步走下来,爷爷拿的是刚从生产队分的“一件子”羊腿(羊屠杀后按”前胛子”即前腿和后腿对称分成四部分,每部分俗称“一件子”。那时候的羊品种不像现在这么乱杂,都是放养吃草生长,本地山羊到了“四牙子”就是三岁龄才舍得屠杀,重量不超过三十斤,但味道极鲜美。),听大人们说是过“七月十五”要吃羊肉,那年代那顿炖羊肉可是稀罕了,对孩子们来说能记一辈子。
右前方树林南面是南梁的前坡
银师摄于2019.08.19
从树的缝隙看南梁的前坡,当年生长着浓密的沙蒿和做米凉粉用的蒿子籽
银师摄于2019.08.19
故居遗址-朝北梁拍摄(方言“脑畔上”)(在院子里能看见南梁的前坡)
银师摄于2015.04.25
故居遗址-朝北梁拍摄(方言“脑畔上”)(在院子里能看见南梁的前坡)
银师摄于2019.08.19
故居遗址-朝北梁拍摄(方言“脑畔上”)(在院子里能看见南梁的前坡)
银师摄于2020.05.23
故居门前的水井,爷爷打(挖)的,在用。
银师摄于2020.05.23
后来在临海过“七月十五”了解了点南方的习俗。考究起来现在的江南民俗大部分其实是中原古俗的遗承,因为他们的祖先多是因战乱迁徙而来的中原人,保留下来的方言古音以及所谓“客家人”即是例子,亦可见证文化传承在凝聚中华民族中的伟大作用了。
临海人从七月十四就开始过鬼节了,祭拜先人就去墓地,或者就在院旁巷口点纸超度一下孤魂野鬼也算完成程序。也有少数人在傍晚时到河流上放纸灯祭拜,算雅过了,这都算是按“鬼节”过的。
但把“七月十五”过成大众娱乐活动节日的却是明代的山阴人张岱,一篇“西湖七月半”吟诵至今: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真是羡慕古人的悠然通达。
现在因子女的居所之故常往来于钱塘,垂垂老矣,何不寻机做一回“七月半之人”!
银师辛丑七月于鄂尔多斯
注:因电脑软件之故,配照于一周后补发的。
今翻看博文将本文中别字“甲”更正为“胛”。202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