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意的力量

(2022-12-21 14:51:09)
分类: 生活
 今天讲《荷花淀》,刚一导入课文就有同学问,用诗情画意去表现血肉横飞的战争,这是不是美化和逃避?是不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这和用“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营造爽感有什么区别,不都是在自我安慰、精神胜利吗?
我说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了切身体验更深刻。我先请大家试着用八个字来概括一下在学校的生活。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对校园生活的各种批判和埋怨纷至沓来,又恰好刚讲完包身工,他们一个个仿佛“芦柴棒”在世,满肚子都是被压迫的苦水。我说我很同情和理解你们,但是我们现在不是开诉苦大会,而是锻炼用文字展现你的现实生活,请发挥你的才华好吗?
于是学生们又开始纷纷吐槽,其中一位同学写的“一屋十人,饭贵难吃”算是言简意赅,道出大家心声。我说如果我们把这八个字的生活,诗意化的表达出来呢?
学生们炸了,这样的日子怎么诗意化?“尸意化”吗?那不成是撒谎、空口白牙说瞎话?我问他们:“真的就一点美好都没有吗?都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你就真的没看到过一点美?没有感受过一点温暖吗?
于是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小屋不大,可温馨遍布;食不味美,可足以果腹”“气温低 ,意志不低”“冰砚寒指仍苦读,食不果腹犹志艰”“好看的晚霞总出现在燥热晚自习中间”等等。
这些句子虽然朴拙,但是和刚才的抱怨有些不一样的意味了。
如果再想想呢,求学时光看似乏味清苦,但是晚自习后一边洗漱一边牢骚的畅快,大话风云人物成绩变幻时的兴奋,齐心协力完成班级任务时的团结,被舍友安慰帮助后的感动,甚至大家一起抵御寒冷时开的小幽默……这些点点滴滴,是不是都充斥着甜蜜、温馨,洋溢着美好和欢乐?
生活,总会有苦楚和磨难,你今日感觉在学校的生活苦不堪言,等到多年之后,当你回首青春,这一段会不会成为往后岁月里最美好的回忆?你会不会觉得当初这些能够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日子竟是如此珍贵?
我想你一定会的。就像现在你记忆里童年,那么有意思那么生动活泼,一定是因为你哭过笑过闹过甚至被父母揍过。
那么,身处在现在,你又怎么能总是抓住不足和困窘?如此,你的生活自然就会充满抱怨甚至暴戾,你在学校的时候当然就会变得旧社会般水深火热。现在不就有些同学感觉在家上网课没有比拼的对象,动力不足,浑身倦怠,渴盼早日回到学校吗。到底什么样的生活对你来说是最好的?什么样的生活十全十美能让你完全满意呢?恐怕根本没有。毕竟只要得到了,就会厌弃,人多数时候都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所以最美的风景总在远方,最好的日子总在未来。
可是如果你换一种心态呢?不是用鲜花和虚伪的言辞去矫饰生活,而是试着用寻找美的眼光去发现,用感恩的心去珍惜,用理解的态度去衡量,你就会发现处处时时都可以找到喜欢的、美好的、甜蜜的时光。即使再不堪的日子,也有阳关灿烂的时候;再丑陋的萝卜,也有开花的刹那。何况,处在这个时代,我们能有多苦,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一味抱怨苦?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喜欢一个乐观向上、脸上有阳光的同学,还是喜欢一个满面阴郁,总仿佛被人欠八块钱的同学呢?那你又为什么要做一个只会唠叨成天抱怨的人呢?
那么现在你懂得诗意的力量了吗?
诗意就是春天的暖风夏天的细雨,她们荡涤你一身的寒意料峭、滋润你的疲惫干渴。没有这一点诗意,生活就无比干涩,学会寻找诗意,人生就变得美丽如画。
因为心中有诗意的人,才会有拥有热爱和感动,才会看到生活的美,才会在苦中寻找乐,才会在一次次的失意和跌倒后重新找到力量,才能充满精气神意气昂扬地再出发!
“战地黄花分外香”,战争不是诗意的,可是战地上的生活是可以找到诗意的。因为那是我们最美丽的家园,那是我们曾经热爱的生活。不管多么贫瘠多么血腥的日子,我们都可以过出一种诗意的人生。
诗意,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写作方法。用诗意去表现生活,不是逃避不是矫饰不是精神胜利,而是要唤起你心底的美好,唤起你对生活的热爱,告诉你无论多么艰难困苦,哪怕是枪林弹雨之中,只要心中怀有那一点美好,就怀有对生命的眷恋与热爱,就能支撑你走过刀山火海、沙漠沼泽,就能唤起家乡儿女保家卫国的 决心!
二战后日本废墟上的花朵,让记者感叹:日本一定会再次强盛起来。果然日本很快就从核武器的毁灭性打击中恢复了过来。因为那花朵,代表着沉重生活中的浪漫与生机,只要还能拥有诗意和浪漫的情怀,生命中就还有不绝的生机与力量,那一点点生机,就是人类绵延不绝的终极力量。
祈祷!祝儿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自尊和自由
后一篇:松弛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