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动让你看起来更年轻,活得更久

(2017-02-16 10:34:45)
标签:

杂谈

运动让你活更久:

今天和几个朋友和他们的朋友(一个挪威NUTU的教授,一个某NCAA division I的前力量体能教练)聊天,一直听他们说起Fitness Age(健康年龄)。健康年龄不同于实际年龄,健康年龄能更准确预测一个人大概能活多久,而且健康年龄可以通过锻炼而“降低”。

健康寿命主要参数是最大摄氧能力VO2 Max,即人体从事最激烈运动时其身体能消耗和利用的最大氧气量数值。最大摄氧能力最高,健康寿命就越年轻,比如说一个50岁的人其最大摄氧能力可能相当于25岁或者75岁的平均值,也就是说常运动的他的健康年龄可能相当于25岁的年轻人,或者提前衰老到相当于75岁。

实验室里测量VO2 Max

挪威人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一个针对55000男男女女的实验: 科学家根据这些人类小白鼠们回答的身体参数(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最大和平均静止心率,运动习惯和强度等)粗算出他们的最大摄氧能力和健康年龄,然后他们跟踪了这些人的死亡记录(注解1)。

然后科学家们发现那些最大摄氧能力低于同年龄组平均值15%或更多的人,也就是说健康年龄大于其实际年龄的,其早夭几率比最大摄氧能力等同或者高于平均值的人群高出82%。实验的结论是,似乎健康年龄比肥胖,胆固醇水平,是否高血压/吸烟等条件更能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寿命长短。

诚然,一个人的最大摄氧能力和基因有很大关系(大约20%的人无法通过锻炼显著提高VO2 Max),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可以通过锻炼提高摄氧能力水平。

HIIT比传统有氧提高VO2 Max效率高很多很多

什么样的运动会提高VO2Max呢?其实任何运动都会提高,关键是提高强度。我个人比较喜欢两种方法:60/60和3:1x3

60/60即60秒高强度 60秒缓冲,假如你跑步,或是游泳,单车的话,10分钟热身后(比如跑步前1600米)冲刺快跑60秒到喘不过来气,然后放慢速度慢跑或者走路60秒,如此重复3-5次,慢慢提高强度甚至可以重复20次。如果你做壶铃,战斗绳,负重Metcon等运动也是同样道理。

3:1x3同样适用于大多数运动,热身后3分钟高强度运动,1分钟休息,重复3次。比如:

10分钟充分热身

3分钟快速跑步,休息1分钟,重复3次

慢跑5-10分钟休息

3分钟快速跑步,休息1分钟,重复3次

走步5分钟,拉伸5分钟

有很多实验证明这种HIIT式锻炼方法比传统匀速有氧提高VO2Max效率更高。



运动让你的皮肤更年轻:

运动不但能让你皮肤显得年轻,运动还能逆转老化。

角质层和真皮层

​随着年龄增加,我们的皮肤慢慢松弛,出现皱纹,这是因为皮肤内部结构出了变化。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胶原蛋白和死去的皮肤构成)会开始变厚,而角质层下面的真皮层开始变薄,渐渐失去弹性,皮肤开始看起来松松垮垮。

这些损伤不同于日晒损伤,完全是皮肤老化的结果。

不久前加拿大的科学家用老鼠做实验(注解2)。他们通过育种培养出一群早衰的老鼠,正常情况下这些老鼠很快衰老,迅速变得瘦弱,虚脱,生病,精神错乱,毛发变白和脱落。然后科学家在一组老鼠窝里放上滚轮让他们运动。运动的米老鼠们无论是大脑,心脏,肌肉或是生殖系统普遍比对照组健康,毛发更长,甚至颜色变深。

那么人类呢?人类也可以通过适当运动逆转皮肤老化吗?科学家们找了一批平均年龄65岁以上,缺乏运动的人类小白鼠,先在他们的半边屁股上采取皮肤样品(绝大多数人屁股都缺乏日晒,这样可以避免紫外线影响到观察结果),然后给这些沙发土豆们安排每周2次,每次30分钟的跑步或者单车(强度中高,大于65%心率)。3个月后,在他们的皮肤上取样和先前样品对比。

科学家发现,短短三个月的运动后,实验人员皮肤角质层变得更薄更健康,真皮层更厚,他们新长出来的皮肤和20-40岁的人类似,“在显微镜下,他们的皮肤看起来年轻了很多,而唯一的生活习惯改变就是运动”。

为什么运动会改变皮肤构成?科学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是在试验中科学家发现运动会激发细胞因子(Cytokine,一组蛋白质和多肽构成,负责在细胞间传送信号的激素)变化,尤其是一种叫做IL-15的肌肉激素。IL-15产生于肌肉细胞中,会进入血液然后进入皮肤细胞中。科学家发现3个月的运动后,人体皮肤内的IL-15浓度比一开始增加了50%。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变化只有由运动产生,任何外服,涂抹,注射的IL-15都没有类似效果。

运动带给我们的好处远远不止体型和体重的变化,最起码,你的屁股上的皮肤会更光滑细腻,嗯嗯。

最喜欢运动员体型啊啊啊


注解1: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576863

注解2:http://www.pnas.org/content/108/10/4135.abstrac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