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润色//古玉拾趣(二十七)

标签:
文化收藏 |
分类: 文萃 |
时光润色//古玉拾趣(二十七)
(续上)
那么,民藏会有“春天”吗?
这里我们需要简单总结一下前几期谈到的现象和问题。
一、民藏中大量的文物沦落在古玩城和地摊里。也就是说,无论这个文物多么珍贵,它们大部分都是最基层的谋生工具。可以说,当下存于民间的文物和民间文物收藏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它甚至和城市中任何一类市场边上摆的一堆烂苹果一样,没有多少差别。
二、民藏行为被无差别归类。由于收藏者本身文化程度、意识根源、行为要求等严重参差不齐,绝大部分被划到“想通过贩卖古玩牟取暴利”“用假古玩骗人不劳而获”等这一类丧失“相应道德”的类型,因此被官方压制,也被具有“雪亮的眼睛”的群众所不屑。
三、“古玩”或是“文物”往往牵扯到“盗墓”和不良取得,不管这劳什子是在五千年里哪一年哪个家伙以什么手段搞出来的,在无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思想教育中,这一类都缺乏道德正义,都应该在国家保护的层面之外一概被批判、被打倒甚至被消灭。
四、根深蒂固的管理层、“专家”层的认知垄断和利益团体与相关链条、相关人的利益控制。
五、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滞后、空洞化;管理层面去核心、去专业化;历史文化意识的边缘化导致长期的行业人才极度缺乏。
六、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及政府为一个单一行为群体制造一个“春天”。这个行业还停留在大面积的基层谋生状态下,鉴于“不良获利”的背景和可能性,管理层面即使不是为了推却责任,也不愿意去沾手,更何况也没有能力沾手。同时这个行业不属于国家当下的鼓励性行业,相反,它还掺杂着许许多多的禁止性条块。
很多人认为且大张旗鼓地鼓吹“文物保护”是国家需要的行为,但是当“文物”还没有被界定、被确认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就需要它了呢?
(待续)
“一是斋主”:
诗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鉴定师、评估师
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艺术品一级鉴定师
孙瀛洲古陶瓷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文物网高级鉴定评估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