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肃版的隆中对中:
“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
这是鲁肃对孙权的建议:
趁着北方多事之秋的时候,曹操、袁绍、刘备、袁术等混战的时候,尽力的扩充自己,剿除黄祖,灭刘表,占取整个南方,这样就可以有了夺取天下的实力。
但是,在这里的鲁肃,这个外来的异乡人,却明显的忽视了一点,这也是孙权不可能按他的战略意图行事的原因。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北方最强的曹操和袁绍激战正酣,这时候,只要有任何的一支力量,对曹操的后方发起袭击,曹操都会腹背受敌,而这也是曹操最担心的问题。
如果说刘表只是“想守好一亩三分地的乱世庸人”,那么当时的江东孙氏集团又会是什么原因呢?(《三国演义》里提到了孙策,但我认为还不够。)
三国时孙吴的大臣陆逊对孙权有这样一段话:
把征剿山越做为孙吴的重要方针:"方今英雄棋踌,豺狼窥望,克故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
取其精锐"。
陆逊是江南吴郡吴县人,显然他要比鲁肃更了解东吴的情况。
没有稳定的内部,怎么能够腾出手来,抽出身来对付外面?
山越虽然不是强大,但却如肌肤之痒一样困扰着东吴,所以陆逊认为: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
孙权从十九岁继承父兄基业,就把进剿山越作为首要任务,这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需要。
智者千虑,终有一失,集众人之言,采百家之长,品读历史,无思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