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中对》中,有这样一段话: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一段话,主要的提出了两个问题:
其一、“天下有变”。
其二、“汉室可兴”?
在这一文中,我们先来谈第一个问题。
诸葛亮在他的一生中,究竟有没有迎来这个机会。
在前一文中,我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的:两路大军北伐的计划不可取。
因为说白了,就是东吴不会希望在蜀汉打败曹魏后,下一个收拾的会是它自己,因此在刘备集团夺取了益州、汉中后,必定会在荊州采取措施。
诸葛亮在荊州战略安排上目标不明确,甚至错误。
公元220年10月,曹丕篡汉。
汉献帝的结局还算是比较不错的(山阳公,有封地有臣民有爵位,不用向曹丕行礼,朝拜,更不必称臣。)。这大概也是汉献帝的子孙都是曹操外孙的原因,但更主要的一面,还是曹丕仁慈,当初他在他父亲曹操的面前,仁孝也并非都是装出来的。
这本来是刘备北伐的一个最好机会,但刘备集团他们做了什么呢?
刘备在拿下成都之前,因为和将士约定,不会干预城破之后将士争取成都府库里的财物,导致经济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幸亏在刘巴的建议下发行值百钱的铜板,并统一物价才解决。但就在此时,仍然有人向刘备建议将成都的房产、田产赏赐给诸将。赵云引用霍去病故事对此事进行劝谏。
首先是诬称“曹丕杀了汉献帝”,自己也就“理所应当”的当了皇帝,君臣忙着“升官加爵”。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有意思的是,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登基的典礼没有敢放在成都城内,而是在城外的一块险要位置举行,不是很讽刺吗?这和曹丕有什么区别呢?
君子应该做堂堂正正的事啊?
再其次,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以举国之力讨伐东吴。
“夷陵之战”(221年-222年),是刘备一场最没有大局观的无脑战争。(关羽失荊州的时间是发生在公元220年约1-2月)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伐取荆州之仇,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而且灭了魏国之后,吴国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毙命,但其子曹丕篡盗大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气,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魏国,反而先打吴国。而且与吴国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但愤怒的刘备不听谏言,执意东征,并留赵云都督江州。
部分资料引自搜狗百科,感谢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