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兄弟五人,并有才名”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习凿齿:“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司马光:“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胡寅:“街亭之败,罪由马谡;箕谷之败,咎自邓芝。兵多于贼反为贼所败,而诸葛公以为病在一人。”
李贽:“马谡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围定,莫展一筹,待救兵而已。极以今时说大话秀才,平时议论凿凿可听,孙、吴莫及也,及至临事,惟有缩颈吐舌而已。真可发一大噱也。”
在明朝以前,历史上对马谡的评价,基本持正面肯定的态度。
蒋琬:“马谡为智计之士!”
对于马谡的被诸葛亮处死,蒋琬更是不能理解。
并且他痛心疾首的说:“当年城濮之战楚军战败,大将子玉(成得臣)以战败罪被杀,晋文公因此大喜。天下未定而先杀掉马谡这等智计之士,岂不可惜之极?”
在这里,蒋琬引用了历史上的典故,春秋时期的楚成王手下大将子玉的故事,认为杀掉马谡这样像子玉的英雄人物,是益于敌方而不利于己方的,应该给马谡再战复耻的机会。
东晋时期的习凿齿和北宋时期的胡寅,更是对诸葛亮处死马谡,直接采取了否定批评的态度。
即使是史学大家的司马光、陈寿那样的人物,他们也肯定了马谡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才器过人”,是他们对马谡的评价。
但到了明朝以后,对于马谡的态度,人们大多也就有了负面的看法。
明朝时期的李贽:“马谡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是,......”
这大概都是受了《三国演义》,以及各种戏曲版本广为流传影响的原因。
马谡的形象,这时也就变成了“妄自尊大、只会纸上谈兵、名不符实”的人物形象。
马谡的形象历史之争,主要还是源自于刘备的那句对马谡的评价。
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后人对马谡的形象争论,与刘备的这一句话,有重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