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政治谋略才是马谡的所长
马谡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可以在史料中看出端倪。
在军事作为上,几乎找不到可以证明马谡的历史佐证,只有在政治谋略上,才可以找到马谡的历史贡献。也就是说,马谡真正所擅长的,是在政治谋略思想上的方面。
如果从今天的角度,应该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合理职位,想必观者都应该清楚了?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马谡送行数十里。
诸葛亮对马谡说:“虽然我们在一起针对讨伐南中的事情已经谋划很长时间了,但在临行之前,还是请你再一次的提出补充有什么好的建议的?”
马谡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了。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
诸葛亮便采纳了马谡的建议。
不久,诸葛亮斩杀雍闿,并依照马谡之言赦免孟获,以使南中人人心归服。
“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马谡的这一建议,实际上也就基本确立了诸葛亮在讨伐南中的总体上的战略方案。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与此不无关系。
可见,马谡这人,并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会做实事的人。
因为马谡有才干,能给诸葛亮有良好的建议,诸葛亮对他器重有加,并且经常与他一起彻夜长谈,共论军事。
把马谡说成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这实际上也自相矛盾的贬低了诸葛亮这个伯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