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有效教学”的另类思考(二)/心态阳光006

(2012-11-11 21:24:00)
标签:

有效教学理论

反映出学术空虚

智慧贫乏

教育

分类: 话说教育

关于“有效教学”的另类思考(二)

心态阳光006

然而,作为学术形态的嬗变并未至此而止步。在学术贫乏又崇尚口号的今天,便有人几经包装,不知何时竟冠以了“理论”的名号,于是又多了一个称为“有效教学理论”的概念,又有一群学者模样的人开始嘤嘤于所谓“有效教学理论”的研究,寻根究底地追溯“有效教学理论”的历史渊源以及学术流脉,论文著作满天飞;于是一向服务于学术需要的专业刊物与报端也便充斥了“有效教学理论”这个名词。

如果说,从先前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到后来的“实施有效教学”,还仅仅是表达上的转义误差,那么,所谓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出现就显得无厘头了。因为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劳动,事实上存在着有效与无效的差别,而教学理论则不存在“无效教学理论”,那么,还有加贴“有效”标签之必要吗?

曾看过一本《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的书,其中一部分是专门诠释赫尔巴特、杜威、布鲁纳、布卢姆、奥苏伯尔、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国外著名教育家的教学理论的,为了应合书名的需要,在诠释每一位教育家的教学思想时,著述者每一章都特别加上了“有效”两字,如“第一章 赫尔巴特的有效教学思想”、“第二章 杜威的有效教学思想”……等等,在一长串标题中显得尤其醒目,更觉得特别多余,恕我鄙陋,不知道这几位教育家的教学思想中,除了“有效教学思想”,还有没有“无效教学思想”在,如果没有,还特别注明“有效”两字,不是画蛇添足了吗?

我不知道“有效教学理论”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理论”存在多少差别,只觉得那些滔滔不绝的“有效教学”论者,追溯起“有效教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源流,仍然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加涅、加德纳、奥苏伯尔、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等几个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教育家以及他们的“教学理论”。如说有什么千秋,那就是有时候你说到是张三,我说到是李四罢了。而对于所有涉及人物“教学理论”的归纳与诠释,同我们以前所知的并无两样,只是多了“有效”两字。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

以笔者愚见,如果非得说有一种“有效教学理论”的话,那么创造这个理论的绝不应该只是那么几个著名的教育家,而应该是古今中外所有的教学从业者和研究者。因为凡自有了教学的时候起,人们就开始期待教学的有效性,便有了关于有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一切从事教学及其研究的人们都该是“有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者;一切关于教学探索与研究的成果,都是“有效教学”的成果;一切由教学研究而形成的理论,都是“有效教学理论”。如果这一观点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应该是我国早期的“有效教学”研究家,《论语》中许多关于教学的论述就应该是孔子及其弟子的“有效教学理论”,而我国的《学记》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有效教学理论”专著。从国际视野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教育文化圈内,都有其“有效教学理论”的源,也有其“有效教学理论”的独立流脉,各有其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当然,还有国际教育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与融合。

可是,任何一个真正的教学研究家,都不会笼统地用“有效教学理论”来标签自己的学术成果,因为他们知道,“有效教学理论”只是一个公共名称,不足以确切地标示诸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的“建构主义”等等这一切具体理论成果的具体特点。而如今,一些专家学者却仅仅为了满足自己发表的需要,擅自给别人的学术成果贴标签,动辄“主义”、“理论”,嚷嚷不休,这实际上是反映了当今教育界学术的空虚、智慧的贫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