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标准答案绑架学生思想被德育意识灌输道德孤岛德育矮化伪德育杂谈 |
分类: 话说教育 |
※强按牛头喝水往往难有好的结果
——一道“蹿红”网络的雷人试题
心态阳光006
这些天,网络被重庆市南开中学的一道初二年级地理考试题“碉堡”了,招致无数网民的围观。
“学好地理,是为了更好地?
这是道单项选择题,正确选项只有一个,命题者设的答案是“D”。
与其说这是一道学科知识考试题,不如说是一道关于学习目的的德育试题。之所以被称之为“碉堡”,就因为它武断地绑架了学生的思想,把学生置于“被德育”的境地,非得按照老师的要求选择给出的选项。如果有学生觉得学好了地理,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可以“让父母更加高兴”,而答了“C”;如果有学生想到“学了地理,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与物产资源,有利于将来更好地组织物资流通,做生意赚大钱”而选答了“B”;如果有学生觉得自己懂得了地理知识,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懂得了当下高排放与高污染的危害,有朝一日可以更好地当大官,当好官,因而答了“A”——那就对不起,统统都错了。当然,这些假设都带有故意狡辩与钻牛角尖的意味。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一道平平常常的考试题,反映出的却是而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形态与面貌。从先前的“为革命读书”到当下的“为××读书”,学校德育从来都是在标准答案的绑架下和简单粗暴的意识灌输中进行的。要么以一些远离实际的道德神像让学生膜拜,使之感到虚无缥缈而遥不可及;要么以成人世界的道德标准,构筑起一块块不切实际的“德育高地”,强迫学生往上登,使之误解为学校就是一块脱离社会现实的“道德孤岛”。却不是根据童真世界的特点,去培植美德教育的生长土壤,去接现实生活的地气,用生活的真实细节去影响学生,使之在真实社会的自然氛围之中去辨真假、明是非,从而培育起抵御精神病毒的自身免疫力,构筑起道德成长的防护网。因而我们所做的一切,不可能让学生在内心获得认同,更不可能化为其信仰,甚至可能塑造成学生的双面人格。一旦离开了学校这块德育高地和“道德孤岛”,一旦学生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所有的道德与规范便都有可能被弃若敝屣,全盘清零。为什么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难见显效?“被德育”的后果不能排除。
换一个视角,这道考试题同时又反映出学校德育“矮化现象”存在的事实。学生为什么而读书?应该是学校德育中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一个人到学校接受教育,将来要活在世上,总要对社会有所担当,要承但一定的社会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用的人。事实上,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将此作为首要的培养目标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简单地把读书目的确定为“当大官”、“发大财”、“让父母高兴”都会被认作是自私和狭隘的表现,为世人所鄙夷。对于学习地理,学生兴许根本就不会去想是为了当什么“大官”,发什么“大财”。既然是学生意识里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而命题教师为什么却偏偏要将“当大官”、“发大财”、“让父母高兴”作为学习目的的选项呢?说是随意(命题者自己的解释),其实恰恰说明在命题者的意识里就存在着对学习目的“庸俗化”的倾向。这不是对德育的“矮化”又是什么?而可怕的是,长期在这种“庸俗化”思想倾向的刺激下,客观上会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加深对读书就是为了“当大官”、“发大财”的印象,把本来的无意识变成了有意识,在思想清纯的学生头脑中硬巴巴地植入了“读书做官”、“读书发财”的种子。由此观之,这样的教育就不仅仅是“被德育”,而且是赤裸裸的“伪德育”了。
发于7月17日齐鲁网:http://pinglun.iqilu.com/yuanchuang/2012/0717/1273719.shtml
人民网转载: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2/0717/c159301-18536301.html
搜狐滚动:http://roll.sohu.com/20120717/n3483869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