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湘湖古韵之溪上古桥(2)

2025-03-14 16:30:34
标签: 家乡

湘湖古韵之溪上古桥(2)

(接上1)

四:湘湖小学后门古石桥

    “五垫三拱”古石桥的第二垫。

    因为湘湖溪经过湘坑湖中间段的时候,是绕了半个圆的,而这个半圆绕过正是目前的湘湖小学。印象中,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这座桥也是古石桥,也是用三条厚重的长约三米,宽和高约二十厘米的长方体石长横垫的石桥,按我猜,这座原来的古石桥,也是“三拱三垫”中的之一垫桥,原因在于:一是长石条,二是古道在桥旁延伸,靠近小学桥的这端,原先有一口古井,而另一端有青砖古建筑。只因古井中,一老人(我后奶奶的前丈夫的大老婆)跳井自杀,这口井就没人敢喝水了,古井也就晦气被废了,后来古井就被填埋了。

     现在在这个位置上,还是有一座桥,只是被水泥包裹的看不到古石桥的水泥桥了。至于水泥桥下是不是原来的石桥,我暂时就不知道了,因为没去确认,而表面背看,就是水泥桥,不过我猜古石桥应该还在,只是被包裹了严严实实。

五:大岭坪子古石桥

     “五垫三拱”古石桥的第三垫。

    大岭坪子,是湘湖村湖坑湖的中心位置了,到了这里,也算是到了村中了。在更久以前,村的中心位置应注是刘氏宗祠周边,因为对面曾是一片沿溪的江南民居建筑。而这座古石桥,就是连接下廖和刘氏祠堂间的跨溪桥。今天这里有两座紧邻的成直角相连的桥,因为这个位置是处在湘湖溪交汇点。从下廖上来去往刘氏祠堂的是古石桥。而从下湖坑到大岭坪子的水泥桥是新水泥桥。

     这座古石桥,也是如灿子窝一样的三条厚重的古长石条横垫的桥,这座桥是“三拱三垫”中的一垫,原因是这座桥,石条桥面光滑,看出是在岁月的痕迹。桥直接连接着古道,桥的另一端不远便是有五六百年历史的刘氏宗祠和已经拆掉的“江南古居居建筑群”了。这座古石桥,长约三米,宽约六七十厘米,跨过从黄屋流经下来的小溪。

六:下湖坑石拱桥

     “五垫三拱”古石桥的第三拱。

     这座石拱桥,我不知道,也没印象。只因湘湖古桥中有“ “三拱三垫”,而第三拱一直没印象在哪。为了写满 “三拱三垫”古桥,昨天早上随口问了一下老婆,她娘家是这附近,对这里熟悉。她说这第三拱就在下湖坑,桥位置在小学同学刘雄春家和初中老师刘必堂家的中间小溪上。

    这座古石桥现在还在吗?应该还在。古石桥不易破坏,顶多像下廖古石拱桥一样,被附近居民铺上水泥加宽加高,更易于今天交通工具的出行。

     这座古石拱桥是否真在这位置,待春节或放假时,我得回去考证一下。

 

七:下湖坑古石桥

    “五垫三拱”古石桥的第四垫。

     对于这座古石桥,我印象不是特别深。不要说这桥了,就对于这片区域下湖坑都不是很熟,原因在于我从小腼腆怕见陌生人,所以很少来这区域。

     我知道这里有这座古石桥,一是这桥离大岒坪子距离只有四五十米,只要到村中小卖部购物就能看到,但是,看是看到,就从没认真去研究过。特别注意它还是2025年春节时,为了拍古石桥的照片,才留意到的。

    这座古石桥,如出一辙,也是用长约两米,用宽和高约二十厘米的石柱横垫在溪面上的,整体桥约两米长,宽约六七十厘米。桥的一端连着公路,另一端连着古建筑的青砖雕花门。从这座古建筑的门看,以前这门对的肯定是大户人家。大户人家的门口,用一座桥连接道路,方便出行,在正常不过了。

八:刘氏宗祠斜对面古石桥

      “五垫三拱”古石桥的第五垫。

      对于刘氏宗祠对面这座古石桥,细看也应该是与刘氏宗祠同时代的文物。在古道边上。是旧时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连接着拥有五六百年历史的刘氏宗祠的桥。

    现在这座石桥依然静静地守侯着岁月,陪伴着刘氏祠堂历经风雨岁月,但一侧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已不复存在,在2000年左右陆续掩没在旧居改新的浪潮中。但这座三条厚重的长古石桥依然横垫溪两岸,方便附近的居民出出入入。

     这座古石桥,桥面比较矮,离溪面仅半米左右,更低于刘氏宗祠的祠沿和古道路面,这也验证这桥的历史吧,桥不能高于祠堂。

    以上就是随着岁月流逝但古桥依旧的湘湖村“五垫三拱”的古桥。古往今来,桥,连接着溪的两岸,也连接着旧时与今日,虽几经风雨,但依然灿烂,世世代代发挥着交通作用。

2025-3-14厦门

下图为大岭坪子古桥拐角

下图为下 坑古桥

下图为下 坑古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