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湘湖古韵之溪上古桥(1)
2025-03-13 18:37:26
标签: 家乡
湘湖古韵之溪上古桥(1)
再漫长的故事,也有回忆的时候;行驶的再慢的列车,也有一个又一个的站台;再亲密无间的旅伴,也有分开的时候。旅途上经历的事情,可能会被我遗忘;但家乡的时光,从小陪伴我一起长大的东西,我却会将它记在心间,因为心中有它,心里有情怀。对于家乡,我拥有最美丽的记忆。所以,无论我漂泊到了哪里?时间怎么待我,我都会用心去回忆家乡,用心去铭记历史。
当我又一次回到家乡,又一次看见穿村而过的小溪,看见横跨于小溪上的一座座小桥,就像看见老家的亲人。当我轻轻地,轻轻地走上小桥,如扑进母亲怀抱般的亲切。那些横跨在故乡小溪上的一座座小桥啊,我想把你们一一记录,尽管时间易逝,岁月催人老,但我还是一一把你写下。
据老人讲,从开村始,从那条古道通向外面山外,连接着的古道,就与小溪交错在一起,从上桥的第一座拱桥开始,到村中的桥,到刘氏宗祠前,
故乡小溪上的一座座古桥,与古道一起走过五六百年风雨岁月的就有“五垫三拱”的八座古石桥。
一:上桥
“五垫三拱”古石桥的第一拱。
上桥位于村头,下廖公王侧后方,现在是公路的一部分,公路在桥上过。
这是一座石拱桥,都是长条巨石而建,约三米宽,三米长。从我记事起,这座桥就是进村公路的一部分。最早的时候,石拱桥桥上铺着黄土白沙子,与桥两端的公路连一起。桥上通行车辆和行人,桥下过水,石拱桥两边有十几公分高的桥栏蹲子。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进村的泥土公路铺上了水泥路,这上桥面也就铺了一层沙石水泥,成了石拱桥的水泥桥。
今天的上桥,上面是水泥,但从两边还是可以看到水泥下是石拱桥的样子,长石条的两端还是裸露在水泥外。说明,这水泥下的石拱桥,还保存了原来的样子,推测也有五六百年的岁月了吧。这上桥的旁边,那棵两三人才能合抱的老杉树也可以看出,这悠悠岁月中,这石拱桥经历了些风风雨雨,也见证了这村里人的来来往往。而这棵老杉树,如今也还是日日夜夜,年年岁岁陪伴着这上桥石拱桥。
上桥“上桥”,如今的上桥,不仅一座桥了,还有也是指这位置的地名了。
二:灿子窝古石桥
“五垫三拱”古石桥的第一垫。
灿子窝古石桥,位于原旧粮站坪后面,即现在坪公共厕所后面的古石桥,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三垫”之一的古石桥,是由三条厚重的长约五米,宽和高约二十厘米的长体石条横垫两边的约长五米,宽约半米的古石桥。今天,这桥依然还在默默的发挥着连接溪两端的行人来往。
我从记事起,这座石桥就是这样子,一直保持着原样。这座古石桥能一直保持这样,原因归于这座桥不连接公路,也不在村居中间。而石桥连接的两端,一端灿子窝,现在仅是几户村民的菜地和地瓜地,还有就是桥正面的十几个土窑。另一端,我在记事的时候是一片田,上学前班时,这片田就被征收建成了粮食征收站。十几年前,没征收粮食了,粮站也就废弃了,再在五六年前,为了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改善村居环境和危房改造,废弃的粮站被又拆除了,现在改建成了停车坪,建了公厕和种植了几棵绿化树。
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当后面的进村公路代替了古道后,也就避开了这座石桥,往来这石桥的行人就少之又少了,除了那几户村民去灿子窝种菜种地瓜和去土外,一年走上石桥的行人估计都不会超过一百人次了,所以这座石桥,已经不在起到重要的交通作用,也就没怎么破坏,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原样下来。
不过说一点,这座古石桥,是不是村里老人口中的古桥之一“三拱三垫”的第一垫,还待于考证,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应该算是,因为古道的痕迹有这桥上通过,但我又怀疑态度的是,这桥远离了人囗聚集区,另外是村中还有另外三座横垫的古石桥。
三:松英公祠前的石拱桥。
“五垫三拱”古石桥的第二拱。
松英公祠前的石拱桥,是“三拱三垫”中也是算保存比较好的石拱桥了,也是原桥还在的三座桥石拱桥之一,估计是石桥的缘故吧,不易破坏,能一直保留至今。
这座石拱桥,就是我家门口的石拱桥,我再熟悉不过了。桥不长,三米不到,但石桥该有的样子它都有,由十几条一米五左右长的宽约二十厘米的石条,构建起的石拱桥,两米多高,横跨在两米多宽的小溪上。由于我家老房子在老松英公祠后面,出行要到溪对岸的公路上,这石拱桥就是必经之路,所以,这座石拱桥穿过我爷爷的一生,父亲的中年,也及穿过我所有的记忆。今天,我因生活虽暂时离开了它,但每每想起,都恨不得马上回去,回到它的身边,就像儿时,走上拱桥,带给我生活和所有的记忆。这座石拱桥,承载了我童年的所有记忆。
这座桥,印象中,它和灿子窝前的石桥一样,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直到2022年,因要重修松英公祠,一些人嫌老石拱桥不够宽和车辆通行,便在石拱桥上加了钢筋,倒上水泥,改变了原来的样子,和上桥一样,下面为古石桥,上面为水泥层。很庆幸的是,至少原来的样子还被保留着,只是被水泥包住了。
石拱桥表面上被改变了样子,但原桥还在。
(未完)
上桥
灿子窝古桥
石拱桥
家乡:湘湖古韵之溪上古桥(1)
湘湖古韵之溪上古桥(1)
再漫长的故事,也有回忆的时候;行驶的再慢的列车,也有一个又一个的站台;再亲密无间的旅伴,也有分开的时候。旅途上经历的事情,可能会被我遗忘;但家乡的时光,从小陪伴我一起长大的东西,我却会将它记在心间,因为心中有它,心里有情怀。对于家乡,我拥有最美丽的记忆。所以,无论我漂泊到了哪里?时间怎么待我,我都会用心去回忆家乡,用心去铭记历史。
当我又一次回到家乡,又一次看见穿村而过的小溪,看见横跨于小溪上的一座座小桥,就像看见老家的亲人。当我轻轻地,轻轻地走上小桥,如扑进母亲怀抱般的亲切。那些横跨在故乡小溪上的一座座小桥啊,我想把你们一一记录,尽管时间易逝,岁月催人老,但我还是一一把你写下。
据老人讲,从开村始,从那条古道通向外面山外,连接着的古道,就与小溪交错在一起,从上桥的第一座拱桥开始,到村中的桥,到刘氏宗祠前, 故乡小溪上的一座座古桥,与古道一起走过五六百年风雨岁月的就有“五垫三拱”的八座古石桥。
一:上桥
“五垫三拱”古石桥的第一拱。
上桥位于村头,下廖公王侧后方,现在是公路的一部分,公路在桥上过。
这是一座石拱桥,都是长条巨石而建,约三米宽,三米长。从我记事起,这座桥就是进村公路的一部分。最早的时候,石拱桥桥上铺着黄土白沙子,与桥两端的公路连一起。桥上通行车辆和行人,桥下过水,石拱桥两边有十几公分高的桥栏蹲子。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进村的泥土公路铺上了水泥路,这上桥面也就铺了一层沙石水泥,成了石拱桥的水泥桥。
今天的上桥,上面是水泥,但从两边还是可以看到水泥下是石拱桥的样子,长石条的两端还是裸露在水泥外。说明,这水泥下的石拱桥,还保存了原来的样子,推测也有五六百年的岁月了吧。这上桥的旁边,那棵两三人才能合抱的老杉树也可以看出,这悠悠岁月中,这石拱桥经历了些风风雨雨,也见证了这村里人的来来往往。而这棵老杉树,如今也还是日日夜夜,年年岁岁陪伴着这上桥石拱桥。
上桥“上桥”,如今的上桥,不仅一座桥了,还有也是指这位置的地名了。
二:灿子窝古石桥
“五垫三拱”古石桥的第一垫。
灿子窝古石桥,位于原旧粮站坪后面,即现在坪公共厕所后面的古石桥,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三垫”之一的古石桥,是由三条厚重的长约五米,宽和高约二十厘米的长体石条横垫两边的约长五米,宽约半米的古石桥。今天,这桥依然还在默默的发挥着连接溪两端的行人来往。
我从记事起,这座石桥就是这样子,一直保持着原样。这座古石桥能一直保持这样,原因归于这座桥不连接公路,也不在村居中间。而石桥连接的两端,一端灿子窝,现在仅是几户村民的菜地和地瓜地,还有就是桥正面的十几个土窑。另一端,我在记事的时候是一片田,上学前班时,这片田就被征收建成了粮食征收站。十几年前,没征收粮食了,粮站也就废弃了,再在五六年前,为了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改善村居环境和危房改造,废弃的粮站被又拆除了,现在改建成了停车坪,建了公厕和种植了几棵绿化树。
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当后面的进村公路代替了古道后,也就避开了这座石桥,往来这石桥的行人就少之又少了,除了那几户村民去灿子窝种菜种地瓜和去土外,一年走上石桥的行人估计都不会超过一百人次了,所以这座石桥,已经不在起到重要的交通作用,也就没怎么破坏,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原样下来。
不过说一点,这座古石桥,是不是村里老人口中的古桥之一“三拱三垫”的第一垫,还待于考证,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应该算是,因为古道的痕迹有这桥上通过,但我又怀疑态度的是,这桥远离了人囗聚集区,另外是村中还有另外三座横垫的古石桥。
三:松英公祠前的石拱桥。
“五垫三拱”古石桥的第二拱。
松英公祠前的石拱桥,是“三拱三垫”中也是算保存比较好的石拱桥了,也是原桥还在的三座桥石拱桥之一,估计是石桥的缘故吧,不易破坏,能一直保留至今。
这座石拱桥,就是我家门口的石拱桥,我再熟悉不过了。桥不长,三米不到,但石桥该有的样子它都有,由十几条一米五左右长的宽约二十厘米的石条,构建起的石拱桥,两米多高,横跨在两米多宽的小溪上。由于我家老房子在老松英公祠后面,出行要到溪对岸的公路上,这石拱桥就是必经之路,所以,这座石拱桥穿过我爷爷的一生,父亲的中年,也及穿过我所有的记忆。今天,我因生活虽暂时离开了它,但每每想起,都恨不得马上回去,回到它的身边,就像儿时,走上拱桥,带给我生活和所有的记忆。这座石拱桥,承载了我童年的所有记忆。
这座桥,印象中,它和灿子窝前的石桥一样,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直到2022年,因要重修松英公祠,一些人嫌老石拱桥不够宽和车辆通行,便在石拱桥上加了钢筋,倒上水泥,改变了原来的样子,和上桥一样,下面为古石桥,上面为水泥层。很庆幸的是,至少原来的样子还被保留着,只是被水泥包住了。
石拱桥表面上被改变了样子,但原桥还在。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