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古韵之溪上其他桥(1)
湘湖溪上除了上面的“五垫三拱”外其他比较重要的桥:
1:五口塘门口桥
这座桥,位于五口塘门口前面五十米左右,从公路一侧一段斜坡下去塅田高度,就是桥连接到塅田的田埂上的。起初,这是一座简易木桥,就是直接用五六根大小差不多的五六米长的杉木架在溪上面的。这桥,主要是方便村民到塅田劳作的,也不牛,而牛是从旁下到溪中趟过去的。
大概是2010年左右,具体是哪一年不确定了。塅田被外面人承包种植芋头,为了方便拖拉机载肥料到田中,这简易木桥就被改成了由石砌岸铺钢筋水泥的承重桥,就是今天的样子,两米左右宽,三米左右长,这样就可以通小车和三轮车等,方便载肥料和种植品载到公路上来。
2:下桥
有上桥,就有下桥。
下桥位于现在的大地塅头,天后宫右边,是道路是从湘洋村连接走向湘湖村的古道中第一座跨湘湖溪的桥。但旧时这里有没桥,曾经的古道在这里有没跨过这溪,按我的猜测是没有,所以这座桥应该是后面有了村公路后才开始有的,原因是观现在的公路和靠近公路那侧的溪岸,找不到一点历史痕迹(石头路和石头垒砌溪岸)。
从我的记忆起,下桥是木桥,是两根粗木垫溪两端,中间横铺上短木板的桥,桥长约五六米,宽约一米。人走在上面,桥还会上下抖动,木桥承重肯定不是很大,因为小时候,耕田赶牛经过的时候,一头二吨多重的大黄牛或者大水牛,也不敢从桥上过,而是从桥旁的水面上踩过溪,只有人在桥上过。记忆中,我小时候和大家一起过桥的时候,桥面会抖,我都有点害怕的。
也大约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现在天后宫原址上原是一个堆满碎瓦片的坪,还有一块石门槛在坪中间,据说最早这里是一座供有佛像的庙什么的建筑物,在七十年代时废除什么时拆除了。当我记事时这里就是一个坪,坪上到处是散落的碎瓦片,一角还被人种上地瓜。而这个坪,给我的记忆中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每到清明,下廖组织大家一起扫完共同的祖宗墓后,队上会在这里发糍粑。后来,村里在这块废墟上重建了就是今天的天后宫,也是为了方便重建,用拖拉机装运建筑物到这里,大概是我上小学的某一年,就把这座记忆中的木桥改建成了今天的水泥钢筋桥,没有护栏的长约四米,宽约两米的现代桥。
下桥“下桥”,今天的“下桥”,早已不是一座桥,也不仅指这座桥了。“下桥”早已成了这个位置的地名了,再者,也成了这个天后宫的代名词了。
3:下廖厅下正对面桥
对于下廖厅下正对面这座桥,印象来自于上小学时的,现在也好久没见了,我用屁股一想都知道,现在肯定是钢筋水泥桥了。尽管这座桥,离我家也就两百米远,但自周边都盖上现代房和古道被人私占不能通行后,我就没走到过这里了。虽近,至少二十年没到这里了。
这座桥,在我最早的印象中,她是一座木桥,也像最早的下桥的木桥一样的,桥是由两根较粗的杉木架在溪上,铺以一米左右宽的木板于上。人走在桥面上,桥也是会上下晃动的。
大概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应该是九几年,这座桥肯定被桥后的“凤养”一大家改成了水泥桥,而这座桥,主要也是为凤养一大家几兄弟出行方便的,类似于私人桥。自后,我也没见过这桥了,也不知道现在这座桥,变成什么样子了?
4:小学学校前面桥
小学学校前面的这座桥,现的进出学校的唯一桥,为水泥钢筋桥,上面刻有“爱心桥”,应该是校外谁谁捐资助学捐款建的吧?这座桥也前几年因学校操场做好后,为了更方便师生从公路上到进入学校而新建的。而原来的桥,是在这座新桥往下一百米左右。
原来的这座桥,是简易木桥,是三根硬木头直接架在溪两端的。当时这座木桥,也承载了我小学五年和学前班在校期间的每天早中晚。这座木桥,是下廖的学生去学校最捷径的桥,是走校后侧门,走过塘埂到学校的,而当时另一座去学校在上廖,在旧时学校的校门口。现在校门改到面向下廖,现在的桥就成了主要通道了。
关于旧时的这座简易木桥,这个事我要说。由于三根粗木头是平放架在溪两岸上,没啥固定的,所以每当下大雨,只要溪水漫过小溪,这座木桥就会被大水冲走。冲走后,又要找回或者找不回了那又要重放新的粗木头当桥。而这溪,不宽又不深,每年春夏又会不时的下几次大雨,所以这座桥经常会改变原来的样子,后面,人们索性用几根粗藤和铁线,一端绑在桥上,一端绑在桥一端的大石头上,这样不是特别大的溪水漫过桥面时,这桥还是可以不易被冲走。当溪水回落后,再把放好就好了。
5:大岭坪子桥
大岭坪子的这座桥,应该是村里所有桥中和上桥一样最重要两座桥之一了。这座桥是公路的一部分,连接三分之一湘湖村人口地域和数个自然村的必经之路。这座桥在村中央,“y”字形的公路、小溪交汇处,也与另一座古石桥成直角,分别架在汇聚前的溪面上。从我记事起,这桥就这样子,约三米左右长和宽,也组成了大岭坪的一部分。
记得曾经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当时大岭坪子上有圩日,这桥上也和坪一样,也有摆摊的。一次我去刘氏祠堂读书的中午,我还在这桥上,在刘启武奶奶在这摆摊卖甘蔗和米泡,买过5分钱的一节甘蔗。后面圩日撤后,平常日子,这桥上也有一个摊,或者是卖猪肉的屠桌,或者是卖豆腐的担子。
(未完)
家乡:湘湖古韵之溪上其他桥(1)
湘湖古韵之溪上其他桥(1)
湘湖溪上除了上面的“五垫三拱”外其他比较重要的桥:
1:五口塘门口桥
这座桥,位于五口塘门口前面五十米左右,从公路一侧一段斜坡下去塅田高度,就是桥连接到塅田的田埂上的。起初,这是一座简易木桥,就是直接用五六根大小差不多的五六米长的杉木架在溪上面的。这桥,主要是方便村民到塅田劳作的,也不牛,而牛是从旁下到溪中趟过去的。
大概是2010年左右,具体是哪一年不确定了。塅田被外面人承包种植芋头,为了方便拖拉机载肥料到田中,这简易木桥就被改成了由石砌岸铺钢筋水泥的承重桥,就是今天的样子,两米左右宽,三米左右长,这样就可以通小车和三轮车等,方便载肥料和种植品载到公路上来。
2:下桥
有上桥,就有下桥。
下桥位于现在的大地塅头,天后宫右边,是道路是从湘洋村连接走向湘湖村的古道中第一座跨湘湖溪的桥。但旧时这里有没桥,曾经的古道在这里有没跨过这溪,按我的猜测是没有,所以这座桥应该是后面有了村公路后才开始有的,原因是观现在的公路和靠近公路那侧的溪岸,找不到一点历史痕迹(石头路和石头垒砌溪岸)。
从我的记忆起,下桥是木桥,是两根粗木垫溪两端,中间横铺上短木板的桥,桥长约五六米,宽约一米。人走在上面,桥还会上下抖动,木桥承重肯定不是很大,因为小时候,耕田赶牛经过的时候,一头二吨多重的大黄牛或者大水牛,也不敢从桥上过,而是从桥旁的水面上踩过溪,只有人在桥上过。记忆中,我小时候和大家一起过桥的时候,桥面会抖,我都有点害怕的。
也大约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现在天后宫原址上原是一个堆满碎瓦片的坪,还有一块石门槛在坪中间,据说最早这里是一座供有佛像的庙什么的建筑物,在七十年代时废除什么时拆除了。当我记事时这里就是一个坪,坪上到处是散落的碎瓦片,一角还被人种上地瓜。而这个坪,给我的记忆中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每到清明,下廖组织大家一起扫完共同的祖宗墓后,队上会在这里发糍粑。后来,村里在这块废墟上重建了就是今天的天后宫,也是为了方便重建,用拖拉机装运建筑物到这里,大概是我上小学的某一年,就把这座记忆中的木桥改建成了今天的水泥钢筋桥,没有护栏的长约四米,宽约两米的现代桥。
下桥“下桥”,今天的“下桥”,早已不是一座桥,也不仅指这座桥了。“下桥”早已成了这个位置的地名了,再者,也成了这个天后宫的代名词了。
3:下廖厅下正对面桥
对于下廖厅下正对面这座桥,印象来自于上小学时的,现在也好久没见了,我用屁股一想都知道,现在肯定是钢筋水泥桥了。尽管这座桥,离我家也就两百米远,但自周边都盖上现代房和古道被人私占不能通行后,我就没走到过这里了。虽近,至少二十年没到这里了。
这座桥,在我最早的印象中,她是一座木桥,也像最早的下桥的木桥一样的,桥是由两根较粗的杉木架在溪上,铺以一米左右宽的木板于上。人走在桥面上,桥也是会上下晃动的。
大概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应该是九几年,这座桥肯定被桥后的“凤养”一大家改成了水泥桥,而这座桥,主要也是为凤养一大家几兄弟出行方便的,类似于私人桥。自后,我也没见过这桥了,也不知道现在这座桥,变成什么样子了?
4:小学学校前面桥
小学学校前面的这座桥,现的进出学校的唯一桥,为水泥钢筋桥,上面刻有“爱心桥”,应该是校外谁谁捐资助学捐款建的吧?这座桥也前几年因学校操场做好后,为了更方便师生从公路上到进入学校而新建的。而原来的桥,是在这座新桥往下一百米左右。
原来的这座桥,是简易木桥,是三根硬木头直接架在溪两端的。当时这座木桥,也承载了我小学五年和学前班在校期间的每天早中晚。这座木桥,是下廖的学生去学校最捷径的桥,是走校后侧门,走过塘埂到学校的,而当时另一座去学校在上廖,在旧时学校的校门口。现在校门改到面向下廖,现在的桥就成了主要通道了。
关于旧时的这座简易木桥,这个事我要说。由于三根粗木头是平放架在溪两岸上,没啥固定的,所以每当下大雨,只要溪水漫过小溪,这座木桥就会被大水冲走。冲走后,又要找回或者找不回了那又要重放新的粗木头当桥。而这溪,不宽又不深,每年春夏又会不时的下几次大雨,所以这座桥经常会改变原来的样子,后面,人们索性用几根粗藤和铁线,一端绑在桥上,一端绑在桥一端的大石头上,这样不是特别大的溪水漫过桥面时,这桥还是可以不易被冲走。当溪水回落后,再把放好就好了。
5:大岭坪子桥
大岭坪子的这座桥,应该是村里所有桥中和上桥一样最重要两座桥之一了。这座桥是公路的一部分,连接三分之一湘湖村人口地域和数个自然村的必经之路。这座桥在村中央,“y”字形的公路、小溪交汇处,也与另一座古石桥成直角,分别架在汇聚前的溪面上。从我记事起,这桥就这样子,约三米左右长和宽,也组成了大岭坪的一部分。
记得曾经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当时大岭坪子上有圩日,这桥上也和坪一样,也有摆摊的。一次我去刘氏祠堂读书的中午,我还在这桥上,在刘启武奶奶在这摆摊卖甘蔗和米泡,买过5分钱的一节甘蔗。后面圩日撤后,平常日子,这桥上也有一个摊,或者是卖猪肉的屠桌,或者是卖豆腐的担子。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