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让核心素养落地有声——记工作室5月研讨活动
(2024-05-14 20:33:06)五月,春未尽,夏初临。在这个暖风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相城区卢清荣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和常熟市高丽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一场活动,干活满满,也带我走进了更深度的课堂与研究。
这次的活动,我聆听了丁燕老师的《认识射线、直线和角》、巢欣欣老师的《认识三角形》以及卢特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还有幸聆听到了朱宏伟特级教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专题讲座。下面简单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感受。
一、以点及面,开展结构化教学
新课标强调了教学中知识与方法的联系与迁移,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体现结构化特征。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这节课中,丁老师对于整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强化了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使学生不仅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还能感受出三者的内在关联。在建构“线”的知识结构过程中,在画线、描述线的过程中,从“有限”到“无限”,让学生积累几何学习经验。在最后总结时,丁老师从点到线,由线及面再到体,从旧知到新知,凸显以结构化的视角开展图形的概念建构。
对于《认识三角形》一课,这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在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之前,学生对平面图形有了一些认识,特别是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中学生已经知道,可以从“边”和“角”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巢老师也抓住了这一点展开教学。这节课上,巢老师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建构,以任务为驱动,通过让学生用拼接条围三角形、比一比大小两把三角尺、任意三点围三角形等活动,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等奠定基础,站在大单元的视角上开展教学。
朱特提到过,结构化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路径。指向结构化的大单元教学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它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进行转化、迁移、梳理、归纳、整合,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结构化教学改变了以往零碎化知识教学的形式,站在整体化、系统化的高度组织教学,需要我们更深入了钻研教材、钻研新课标,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二、以问促学,建构新样态课堂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这次的活动,第一次聆听了卢特的课堂,很是震撼。整节课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以问题为引领,倒逼学生深入学习。课堂中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生提出疑问后,又经历了充分的讨论。整节课,卢特围绕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展开教学: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什么是数对,数对中为什么用“,”“()”呢?已经学习了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位置,为什么还要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数对为什么先写列,再写行?数对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是谁发明了数对?这些问题层层深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价值是什么?”,搭建问题链教学框架,全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新样态课堂。
朱特的讲座中提到:要从大处入手,重构结构。卢特的课堂上,让我们看到了大问题的引领,这些问题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前后呼应,更好地关注了学科核心素养地发展。
三、以生为本,探寻课堂育人价值
学科教学要以育人为本,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朱特提到,教师应努力实现从“忠实于教材的编排”到“忠实于学生的学习”的转变,要以大观念统整,重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科知识的结构化,凸显学科实践活动。今天的三节课,给人最大的感受便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能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长。特别是在卢特的课堂上,孩子们俨然成为了自己课堂的老师,会提问,会质疑,会评价,会大大方方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反观自己平时的课堂,更多的是带着学生去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缺少了育人价值的体现。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如何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育人价值,也是今后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深入思考的。
五月,我们在暖阳下遇见美好。五月,我们在一次活动中酣畅淋漓地感受最前沿的课堂实践。这样的生本课堂,让核心素养落地有声;这样的理论剖析,让前瞻理念生根发芽。心怀热爱,追光前行,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