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2023-08-31 10:10:27)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整整五百年,王阳明的思想仍然能够引发我们共鸣。王阳明一生波澜起伏,却始终不忘担当。“天下尽反,我辈故当如此。”在平乱灭匪之余,王阳明兴学启发民众,治政惠及乡里,把苍生幸福作为自己的担当,将社会安定作为自己的责任,他的这份境界着实让人惊叹。而他的智慧,则更是让人望尘莫及。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然而,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谈何容易。很多时候自己很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真正要做起来却难上加难,步履维艰,甚至很多时候还会打退堂鼓。
在提倡“知行合一”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提出了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要好好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原来,一个人不管怎么做,关键还是在于内心,境界有多大,良知便会越多。
王阳明心学的总纲和核心,也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没有止境,是结束也是开始,是一个再循环,不断地升华,不断地成长。以自我意识和判断力为出发点,告诉我们如何向着真理和美德的方向前进。思想和行为是否一致,才能真正达到自我完善。而回想最近的自己,常常做不到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我想专注于看书或学习,但总是静不下心来,还常常陷于各种琐碎的事情中,以至于一天下来有些浑浑噩噩。“心即理,心外无物。”王阳明认为,由于现世地外部环境地影响,各种欲望、情绪、不良的习性蒙蔽了这个内在的良知,所以我们才要去致良知。只有不停的磨练与升华,才能形成一个正能量成长的循环。
王阳明说:“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才纤尘即见。”只有不断地修炼与磨砺,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圣人地境界,把事物看得明白通透。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中有良知,便能更看清这个世界地各种关系,也能更清晰透彻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