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列子臆说》有感
(2022-08-31 13:02:32)
标签:
文化杂谈 |
《列子》这本书,又被称为《冲虚真经》,蕴含哲理,以诸多的神话故事作譬喻,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杞人忧天”、“夸父追日”等,发扬了列子“御风而行”“洒脱不羁”的可贵思想,进而阐述道家的天地至理,千百年来影响深远。
然而,《列子》全书义理深邃,易读而难懂,幸得当世名士南怀瑾老先生的阐述和发挥,给我们留下了一本《列子臆说》的著作可供参考。该书面向的读者是人民大众,所以不再如过往学者那般强调考辩、训诂等学问,而是重点解说《列子》所引用的故事,谈论自己对生死、时势、缘遇、名利、富贵、公私等人生哲学命题的理解,讲得妙趣横生。其间各类典故信手拈来,特别接地气,让普通大众读来也能豁然开朗,大有领悟。
例如在解释《说符》一章时,谈及列子老师壶丘子林的智慧,讲到了一个关于“如何持身”的话题。“持身”者,必先学会“持后”,就如“形”与“影”的关系,“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最后得出一个道理“屈申任物而不在我”,一个结论“持后而处先”。
基于这样一个意味隽永的话题,南怀瑾老先生就讲得很好。所谓“持身”,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立身处世”,抑或“举而措之天下之民”,需要做到“诚意正心”;所谓“持后”,就需要做到“屈申任物而不在我”。外部的环境,始终属于外物。“我”作为有独立精神的个体,始终要坚持本心,能够顶天立地的站住。无论狂风暴雨,“我”都能够做到岿然不动,养气功夫十足,做到古之圣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般的心境,超然看待这个世界。
知道了“持后”,就可以“处先”。这也是道家祖师爷老子的思想“后其身而身先”。我们现在常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也是这般道理。你要做领头人,就要把利益先让给别人,把自己放在最后,这样别人才会鼓足干劲拥护你,自己的事业才会取得成功。有宋一代,范仲淹说得更为巧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同样的观点。“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凡事斤斤计较,反而不美,难以得到他人的敬重。大丈夫不拘小节,时时为他人先行着想,才是领导的本质。
南怀瑾老先生在《列子臆说》一书中,就这般跟我们慢慢品味,一个个小故事掰开来跟我们细细诉说,读来非常有价值。《列子臆说》这本书,就是一本极好的案头书,值得我们时刻翻阅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