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例:初中物理——《光的传播》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投影展示一些光与影的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教师用话语“光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美丽,造就了很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大家回忆一下都有那些自然景观和光有关呢?”激发学生对光的研究兴趣。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挑代表回答,也可以帮助提示,比如:立竿见影、一叶障目等成语。教师提问:“光是怎么影响这些自然景观的形成的呢?”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然后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归纳总结提出本节课重点内容:“光对自然现象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从光源、光的传播方式和光速等学习光吧。”
认识光源:教师呈现另一些光与影的图片,问“在这些美丽景象中,光是从哪儿来的?”学生分别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光源”的概念。
实验探究光的传播方式:教师先提出三个问题:“光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通过日常经验猜猜光在这些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能否通过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让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分组动手做实验验证猜想——这些实验包括“光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和“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实验”;做完实验后,全班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接着,教师又用动画演示并讲解“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时光线会发生弯曲”这一现象,然后从中归纳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与此同时,还让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符号来表示光线。
“光的直线传播”实例及其应用:教师继续演示和讲解小孔成像、影子成因、日蚀月蚀成因的模拟等物理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光的一个基本特性,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应用。例如,学生们可以举出:“看物体的边是否直”、“排队站齐”、“射击瞄准”、“激光掘进准直”等实例予以说明。
学习光速:教师通过提出“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我们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对光传播速度的思考,从而引出光速的概念和量值。
教师小结和课后迁移:教师在进行上述几方面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并把握其内在联系。此外,教师还为学生留了三个课外设计题目:“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可测出某盏路灯高度的方案”,“参考历史上测量光速的有关材料,设计出一个测光速的实验”,“试设计一个针孔照相机”。这组设计题的用意一方面是要促进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另方面也是想以此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态度。
二、案例分析
三、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分析
(1)概念分析: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用耳朵聆听教师的讲解、用眼睛观看教师的板书、用手记下教师讲授要点和板书内容——记笔记;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耳听和眼看)来完成知识与技能传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2)历史背景: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起源于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模式,后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继承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并由凯洛夫引入中国,成为中国到目前位置最普遍的教学法。奥苏贝尔提出学习是接受的,而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发展了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3)理论基础: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尤其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并受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4)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包括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保持和运用),并强调要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帮助学习者形成与扩展认知结构,主要是对学生言语信息和智力技能的培养。
(5)操作程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二——“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何克抗 吴娟
http://s3/middle/8e00bccd4bc0f6193ff92&690
(6)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借助教师的口授、板书、演示等手段,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来搭建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再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并列组合关系”)采取相应的联系策略来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