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概念获得”
相关案例
以高中化学中电解质的概念讲解为例:
1、例证的呈现与概念的确认
教师呈现带有“是”或“否”标志的例证,学生对正反例证的属性进行分析比较,提出并验证有关概念的假设,阐明概念的定义。
2、概念获得的验证
学生确认并补充未加标记的例证,教师证实假设,命名概念,阐明定义,学生列出例证等。
3、思维策略的分析
学生描述思想,讨论假设属性的作用,讨论假设类型。
在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这些基本步骤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教学步骤。
步骤一:呈现正、反例证
(1)硫酸(是)
(2)氢氧化钙(是)
(3)氯化钠(是) (4)醋酸(是)
(5)铁(否)
(6)氯气(否)
(7)乙醇(否)
(8)蔗糖(否)
(9)空气(否)
(10)玻璃(否)
呈现正、反例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一些关键属性。这样,学生获得了概念以及假设概念的定义,就能有的放矢地并能最大限度地排除他们在探索概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胜。学生的发现也有了较为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受控性,因此,他们有可能在规定时间内获得预期学习效果。
步骤二:分析例证,提出假设
要求学生对标有“是”的例证和“否”的例证进行比较,找出“是”的例证中的共同属性,从而让学生对“是”的例证形成概念假设——电解质。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比较,形成下列假设:①电解质是酸、碱、盐;②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和混合物;③电解质在水中能发生电离;④电解质能导电,等等。当然,有些学生在比较正反例证时,可能未抓概念的一些属性,所形成的假设将会是乱七八糟,这时,我们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尊重,不能用自己给出正确回答的方式一跳而过,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步骤三:获得概念的验证
检验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已提供的例证以外寻找与概念同一的未加标记的例证。例如,有学生假设:“在水中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化合物就是电解质,像Na2SO4。”这样,他的假设与证实材料相等,我们就可以说:假设得到维持。
步骤四:教师学生验证、修正假设后,命名概念,重述定义
即这类物质是电解质。所谓电解质是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我进而指出电解质所属物质类型是化合物,符合条件是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发生电离,能导电。
步骤五:运用概念
在学生获得电解后概念后,接着就是要求学生运用这个概念。笔者选择四个不加标记的例证,要求学生作出判断。
例证:(1)氯化氢气体(2)二氧化碳(3)氨气(4)铝合金。学生能熟练地应用概念本质属性判断例证(1)是例证(4)否,但在例证(2)、例证(4)上,发生争议,有的同学指出它们的水溶液也能导电,并且也是化合物,符合电解质定义,应该是电解质;少数同学指出它们导电,是因为二氧化碳,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和一水含氨,后者发生电离而导电,所以是非电解者。两者的争议,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学会比较,能深刻地发现问题的差异,在运用中锻炼并提升了能力。
步骤六:分析获得概念的策略
学生可以陈述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否把注意集中于电解质的本质属性上?当自己的假设没有得到维持时怎么办?是想放弃原先的假设吗?能否以多种方式清晰地表达自己在概念获得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否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和他人的不足之处?
四、案例分析
1、理论基础:
依据的是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为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概念,并在对概念的认识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3、操作程序:
步骤一:呈现正、反例证;
教师对给出的几种化学物质给与是否的结论,引导学生对物质规律思考总结。
步骤二:分析例证,提出假设;
学生对属于电解质的物质提出各种假设。
步骤三:获得概念的验证;
学生用例子以外的物质对电解质这一概念的属性进行验证,如有学生假设:“在水中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化合物就是电解质,像Na2SO4。”这样,他的假设与证实材料相等,我们就可以说:假设得到维持。
步骤四:教师学生验证、修正假设后,命名概念,重述定义;
教师对各种假设给以修正后给出电解质的概念。所谓电解质是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进而引出电解质的其他性质。
步骤五:运用概念;
教师选择四个不加标记的例证,要求学生作出判断。通过运用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会比较,能深刻地发现问题的差异,在运用中锻炼并提升了能力。
步骤六:分析获得概念的策略;
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而尽可能的去弥补。
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
本节课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
5、评价:
概念获得模式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一般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纠正传统教学中的明显缺陷: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概念获得模式固然有其长处,但一个发现过程所需时间比讲解的过程长得多,有时一节课学生也未必能提出恰当的假设。因此,不能完全照搬,而需要对它进行“物弃”,创造性地运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