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随拍(3-1)

标签:
旅游四川成都都江堰宝瓶口离堆 |
分类: 徜徉岸边神来神往 |
都江堰游览随拍(3-1)

接下来,看宝瓶口:
从鱼嘴分来的岷江水,通过玉垒山与鱼嘴分水堤(金刚堤)、飞沙堰、人字堤之间的内江河道,流进宝瓶口。

岷江出山口地处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在没有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前,岷江流出山口时,受到玉垒山阻挡,没有顺直流入整个成都平原,而是被迫向南,从而造成了成都平原东旱西涝的局面。
尤其是夏秋季节,暖湿气流沿着成都平原向西推进,遇群山阻挡被迫爬升,形成频繁降雨,从山间奔流而下的岷江水量暴增,冲出山口之后如脱缰野马,肆意横流,将成都平原西部变成一片汪洋。这是因为洪峰高、沙石重的岷江干流冲出山口,流向开阔地带时,河床增宽,流速骤减,沙石沿河淤积,使河床抬高且疏松紊乱,沙洲遍布,汉壕分流众多,滩沱相间,河道弯曲,主流左右摆动很大,流向不定,断面横流加剧,形成了长约76公里的游荡性河流段——金马河(现都江堰外江闸至新津岷江大桥的岷江河段)。那时的金马河,由于河滩阻碍泄洪,上游也无调节洪峰的水库,洪水期经常泛滥成灾。
正是宝瓶口的开凿,才使整个成都平原有了“水龙头”和节制闸。
修建都江堰首先是从开凿宝瓶口开始的,目的是将岷江水分流部分进入成都平原,防洪减旱。开凿宝瓶口、开挖内江、修筑鱼嘴和飞沙堰,一幅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治水画卷在此开始展开。
宝瓶口长约80米,宽约20米,高约40米,是从岷江东侧玉垒山向南延伸的山脊尾部虎头岩向东凿开的引水口,引岷江水流向成都平原并控制流量,以保成都平原灌溉防旱和防洪安全,因其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


宝瓶口南侧的小山丘,是原虎头岩的一部分,因宝瓶口凿成之后它与山体相离,故名“离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