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随拍(2)

标签:
旅游四川成都都江堰飞沙堰岁修 |
分类: 徜徉岸边神来神往 |
都江堰游览随拍(2)

此碑正文为:
飞沙堰溢洪道在鱼嘴分水堤尾部与人字堤间。堰口宽240米,顺溢方向长120米,飞沙堰坝顶平均海拔728.25米。飞沙堰泄洪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飞沙堰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导水入堰,保证灌区用水需要。二是丰水季节排泄进入内江的多余水量。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作用也越大。三是排沙。鱼嘴分水后,岷江挟带的大量沙石排入外江,在飞沙堰对面凤栖窝弯道处,因弯道环流引水原理,多余沙石经飞沙堰排出,进入宝瓶口的沙石占岷江总量的8%左右。

虽然鱼嘴分水分沙工程解决了枯水期引水问题和丰水期分水排沙问题,但是在丰水期特别是洪水发生时,内江还是会有径流过大和泥沙流入问题,因此修建飞沙堰来加以解决。

在人字堤顶端上方看飞沙堰
从江水颜色不难看出,深浅交界的那条线即飞沙堰迎水面堰口边沿(即人字堤顶端至对面监控摄像头立柱处的那条线)。
堤,用于挡水且须确保水流不得漫过;堰,既用于挡水亦可让水漫过。
飞沙堰是由内江通往外江的旁侧溢流堰(低矮的泄洪底坝),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现今的飞沙堰是用混凝土浇筑的,堰坝高出河床2米。
飞沙堰的相对高度决定着其功能效果的发挥状况,即:枯水期能挡水,引水流入都江堰内江灌区;丰水期能泄洪排沙,防止灌区水灾和渠道淤积。
据说,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下,飞沙堰还会自行溃堰,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看上图中部,对面那道护坡堤右面,被凸出的山崖和树木遮挡处,即凤栖窝弯道处;上图中到右部急流的深水区域即流向宝瓶口的内江河槽;左部水面即飞沙堰泄洪道。
在金刚堤(鱼嘴分水堤)尾端与人字堤之间、飞沙堰泄洪道尾部,现建有都江堰工业引水拦水闸。该闸下方与外江汇合。
飞沙堰在枯水季节导水入渠、丰水季节泄洪两大功能不难理解,排沙功能是怎样发挥的呢?
借用地图照片看一下,以增进对飞沙堰功能的理解:



为在都江堰渠首内江岁修时不中断成都市工业生活用水,1963年在金刚堤尾部修建工业引水渠取水口,引外江水通过暗涵穿过人字堤和离堆排洪渠流向成都市。同时制作钢筋混凝土临时挡板,用于每次岁修时挡在飞沙堰尾部。1992年修建此工业引水拦水闸工程,取代临时挡板,提高成都市工业生活用水保证率。每年春季枯水期,关闭闸门拦截飞沙堰溢水,以增加宝瓶口的引水量。洪期则闸门全开,不影响飞沙堰原有的泄洪排沙功能。水闸上游侧建有4.5米宽的公路桥,方便都江堰管理维护和旅游使用。
回到人字堤顶端:
“卧铁”非常重要,它决定着内江河床深度,进而影响着都江堰水利工程效能的发挥。
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洪水冲刷会不同程度的毁坏堤堰,沙石淤积会改变河道形态,等等,都会影响工程效用甚至工程安全。故堤堰维护修复、河道疏浚淘滩必不可少。每逢冬春岷江水位下降之时,须对都江堰进行一年一度的“岁修”。都江堰历经2200多年依然发挥作用的奥妙所在,正是如此。
“岁修”时,内江淘滩深度标准是什么?就是“卧铁”。
对此,都江堰景区里有照片和模型予以介绍:

建堰时,李冰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先例。历代逐步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里现设有堰功道,将历史上对都江堰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的形象,以雕塑形式再现于景观中,并配有生平事迹简介,让游人了解这些有重大建树的堰功人物,从而对都江堰的水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