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随拍(3-2)

标签:
旅游四川成都都江堰宝瓶口离堆 |
分类: 徜徉岸边神来神往 |
都江堰游览随拍(3-2)


宝瓶口的深度与宽度,自动控制着进入水量的多少。当洪水发生时,江水流到比内江狭窄很多的宝瓶口时,受阻无法全部通过,使水位上升,宝瓶口控制着增进水量,只是适当分洪,不会造成灌区洪涝灾害,而其余江水则漫过飞沙堰和离堆排洪渠,重新流入岷江。由于宝瓶口适当分洪,重新流入岷江的水量得到减少,难以泛滥。从而既解决了成都平原干旱缺水问题,又防止了成都平原洪涝的发生,彻底解决了岷江水患问题。
借用几张网络照片,俯瞰一下宝瓶口:


成都平原系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坡降3~11‰,玉垒山(秦汉以前称“湔山”)位于岷江冲积扇顶部,是开引水口的好地方,引进的岷江水可以顺应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通过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在成都平原上形成自流灌溉的渠系,所以李冰选择在此开凿引水口。
但是,玉垒山岩体坚硬,开凿困难极大。当时还没有火药爆破技术,是以烧石开山的办法来解决的。李冰父子召集民众大量砍柴,烧烤拟开凿引水口的山崖岩体,将山石烧热后立即泼水冷却,经火烧水激,山石爆裂,再行人工开凿清理。如此不断操作,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完成开凿宝瓶口引水口工程。有人形容都江堰是古人用冷水“炸”出来的,说明那时就巧妙地运用了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充分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智慧。
宝瓶口是都江堰内江灌区的总进水口和控制进水量的咽喉。古人在宝瓶口左岸石壁上刻“水则”二十四划,每划间隔一市尺,用以观测水位涨落;在右岸离堆上建伏龙观,祀奉李冰。由于宝瓶口过水断面狭窄,具有天然节制闸的作用,限洪引水,自动控制,防止洪水和大量泥沙对灌区带来不利影响,是灌区防洪的安全保障。


这四条干渠加上外江引水干渠,在成都平原上不断发散,蔓延拓展,形成了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放射状的庞大灌溉系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
刚才前面提到的外江引水干渠,本博在《都江堰随拍(1)》中展示鱼嘴和外江闸照片时忘记提及,现补充一下:
外江灌区地处成都平原西部,主要干渠有沙黑河、沙沟河、黑石河、西河和三合堰干渠等。外江引水渠总进水口即沙黑河总闸,现位于都江堰渠首外江闸西侧,与外江闸联成整体。1974年建都江堰渠首外江闸时,将沙黑河引水口小鱼嘴用混凝土浆砌卵石埂延长188米至外江闸。